早在2012年,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已启动。这一以“百年大计”为主旨的项目,2014年被前来中山视察的副省长许瑞生称赞为“看不见的政绩,良心工程”。今年初,中山城区已基本完成了雨污分流工程,提前两年实现省政府规定的目标。
项目目的
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
2011年,以打造岐江游项目为契机,岐江河“一河两岸”建设工程拉开序幕。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表示,岐江游是手段,是标志,是“副产品”,治水才是基础,是根本 目的。当年,整治内河涌水环境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民生十件实事之一。2012年6月,《中山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工作方案》审议通过,同年 10月31日,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动工建设。
2012年,中山启动雨污分流工程之前,实施的是投资小,不需要大面积开挖城市道路的沿河污水截流工程。即将雨水和污水引入截流沟,一同送往污水处理厂。这种做法基本能够做到旱季污水不下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但一到雨季,雨水还是混着污水从截流沟溢出,进入河道。特别是遇到大雨时,沿河泵站为了防洪需要开闸放水,大量污水随之进入河道,让“截污”的成果毁于一旦。
当时,中山还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城区的河涌大部分又黑又臭,居民天天抱怨。另一方面却是污水处理厂“吃不饱”,由于污水、雨水合排,污水浓度过低, 反而使得污水厂不好处理。而雨污分流工程,正是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雨水通过雨水管排放进入河道,污水经过污水管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水 体。正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加强宣传 市民接受度越来越高
雨污分流工程开始施工 后,曾给市民出行带来一定影响,为此,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下称“国中调”)曾做过一个调查。国中调到中心城区范围内30余处雨污分流施工点现场调研, 并对近百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市民对该工程的认可度和容忍度都较高,生活在施工点周边的97.5%受访市民表示能够理解工程造成的不便。
受访市民中,51.3%的人认为工程施工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其中61.3%表示工程施工对生活的影响主要是交通,另有20%认为是噪音。也有工程点周边 商户表示因工程施工,造成车辆绕行或周边停车困难,客流量减少,营业额受到影响等问题的出现。但97.5%表示对此影响可以接受或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接 受。市民能够理解这一项长远工程所造成的短期不便。
但调查结果还显示,部分受访市民依然不了解雨污分流的功能,未认识到该工程改善城市水体环境、根治河涌污染、提高城市防汛、排涝功能的重大意义。
为了让更多市民真正了解和认识雨污分流工程的功能和意义,包括中山广播电视台在内的多个媒体曾加大宣传力度,力求让市民们更好的认识河涌污染工程,使得雨污 分流工程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其中中山广播电视台多次组织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参观雨污分流工程的施工现场。市民们参观后对雨污分流工程有了新的认 识,体会到了施工的困难,并非常支持雨污分流工程,认为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效果显现 惠民工程完工赢民心
作为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以“百年大计”为主旨。2014年,副省长许瑞生在中山视察时,称赞其为“看不见的政绩,良心工 程”。他表示有些城市搞标志性建筑,这种地面上的政绩老百姓容易看得见、感受得到,但地表下“看不见的政绩”才是最关乎民生的,是真正的良心工程、德政工 程、惠民工程,这也是城市化进程所迫切需要的。
随着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于今年初完工,岐江水已达到优四类标准,西河涌、白石涌、崩山涌、羊角 涌等多条河涌水质也明显得到改善,告别了以往“脏黑臭”的尴尬局面。住在这些河涌附近的居民不用再忍受阵阵的恶臭,途经的行人和车辆也不需要掩面通过。市 民们都对这项惠民工程感到很满意。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表示,不仅要让全市所有河涌从此告别黑臭,还要让中山市的一河两岸重新变成市民们游玩的“亲水乐园”。市长陈良贤也表示,在经济发展之后,城市生态不可避免遭到了一些影响,进行雨污分流就是为了落实南粤水更清计划,还一个优美的水环境给市民。
延伸阅读
什么是
雨污分流?
雨污分流即是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排水管道。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到相应国家或地方标准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由于雨水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也可作为供给喷洒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因此雨水经过净化、缓冲流 入河流,可以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同时,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污水再生回用。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 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明显改善城市水环境,还能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这也是雨污分流的一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