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平:能源互联网热潮下的几点冷思考:不一定能提供低成本能源
发布日期:2015-12-17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次数:612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伴随能源革命的提出,“能源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政府部门也确定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毫无疑问,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会给能源行业带来许多积极作用。不过,笔者认为,面对新变革和潮流,在尽情享受盛筵的同时,还得冷静下来思考其中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不能将能源革命目标的实现
完全寄希望于能源互联网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联网只是手段,是“术”,两者一结合,本质是互联网与能源的融合与创新,实现能源革命的目标: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续,其重心应是解决当前能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能源简单地互联网化,例如,能源数据的互联网化、能源信息的互联网化等。
对于上述能源革命的几大目标,能源互联网对能源的高效、低碳两大目标的实现极具促进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对整个能源产业链条的重新塑造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问题,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能源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分布和市场供求失衡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均衡;还能把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在一起,将个体融合成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能源消费者,实现产销一体;三是在当前能源体制改革背景下,之前的体制障碍将逐步消除,可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促进未来能源应用向低碳转变。
但对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目标,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电力、油气的特殊性,不像其他行业对中游管网依赖程度高,其安全、可持续利用要求极高。尽管之前我国电力、油气行业一体化严重,垄断比较突出,但在保证能源安全、可持续利用方面,成绩绝不比发达国家差。例如,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时,若不是大一统的电网体制,绝对会出大的能源问题。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能源市场供应主体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对其监管将日益困难,例如,“售电市场放开”是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售电侧放开后,有很多供电主体,如果一家售电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或者跑路,谁来保证供应?谁来兜底?不像现在有电网公司在绝对保证供应。另外,可再生能源供应持续、稳定性差,如何将之转化为稳定性强、波动性不大的能源又成为一大问题。
能源互联网也许不能提供
低成本的能源
再者,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不一定将会提供社会成本更低的能源。我国能源现状是:常规能源“富煤、贫油、缺气”,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还处于产业初期,规模效应还未得到真正体现,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价格肯定要大于常规能源,是真正的“贵族能源”。尽管11月18日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但石油、煤炭、电力与天然气相比仍具有价格优势(下调后油气比价仍为0.6:1);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如果没有投资、价格补贴,仍没有经济性。如果为了治霾,一味弃煤炭于一边,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整体能源价格肯定就要提高。能源价格的提高又会使我国整个社会的成本抬升,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与美国相比已不大。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BG)不久前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指出,若与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作比较,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我国则需要0.96美元,显示两者制造业的成本差距已大幅缩小。所以,我们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整个社会是否能够承受得起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成本?能否忍受能源成本攀升所带来的冲击?能否忍受由于成本上涨而带来的产业转移?
政府应重视能源互联网
所隐藏的风险
如果说能源革命是对我国原有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那么在将互联网思想引入能源产业后,能源互联网所带来的就不仅是针对能源技术的变革,更是针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能源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大的变革往往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从商业及市场投资机会的角度看,的确,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为它能彻底颠覆能源行业“天然垄断”,把之前一个集中式的、单向的、生产者控制的能源系统,转变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辅以部分集中式能源、与更多消费者互动的能源网络,将原来封闭运行的能源产业链进行更进一步划分,并尽可能对外开放和共享,肯定会产生新的利益区块,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前景十分诱人。但从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ICT和互联网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存在技术、安全、标准等问题,还需要解决消费者、发电企业、电网、售电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问题。在看到其带来的巨大红利之时,也不应忽视暗藏或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塑造传统金融业态、带来普惠金融红利的同时,也由于其金融方式及手段日益衍生复杂、创新而带来很多新的金融风险及乱象,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强监管。
历史经验表明,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变革往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和烈度发生。在“互联网+”浪潮下,能源互联网所推动的能源革命,即使穷尽我们所有的想象力,也难以预测其到来的速度有多么快,其影响的程度有多么深远。因此,我们在顺应这个潮流的同时,也应提前做好应对问题的准备。
不能将能源革命目标的实现
完全寄希望于能源互联网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联网只是手段,是“术”,两者一结合,本质是互联网与能源的融合与创新,实现能源革命的目标: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续,其重心应是解决当前能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能源简单地互联网化,例如,能源数据的互联网化、能源信息的互联网化等。
对于上述能源革命的几大目标,能源互联网对能源的高效、低碳两大目标的实现极具促进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对整个能源产业链条的重新塑造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问题,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能源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分布和市场供求失衡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均衡;还能把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在一起,将个体融合成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能源消费者,实现产销一体;三是在当前能源体制改革背景下,之前的体制障碍将逐步消除,可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促进未来能源应用向低碳转变。
但对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目标,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电力、油气的特殊性,不像其他行业对中游管网依赖程度高,其安全、可持续利用要求极高。尽管之前我国电力、油气行业一体化严重,垄断比较突出,但在保证能源安全、可持续利用方面,成绩绝不比发达国家差。例如,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时,若不是大一统的电网体制,绝对会出大的能源问题。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能源市场供应主体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对其监管将日益困难,例如,“售电市场放开”是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售电侧放开后,有很多供电主体,如果一家售电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或者跑路,谁来保证供应?谁来兜底?不像现在有电网公司在绝对保证供应。另外,可再生能源供应持续、稳定性差,如何将之转化为稳定性强、波动性不大的能源又成为一大问题。
能源互联网也许不能提供
低成本的能源
再者,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不一定将会提供社会成本更低的能源。我国能源现状是:常规能源“富煤、贫油、缺气”,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还处于产业初期,规模效应还未得到真正体现,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价格肯定要大于常规能源,是真正的“贵族能源”。尽管11月18日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但石油、煤炭、电力与天然气相比仍具有价格优势(下调后油气比价仍为0.6:1);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如果没有投资、价格补贴,仍没有经济性。如果为了治霾,一味弃煤炭于一边,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整体能源价格肯定就要提高。能源价格的提高又会使我国整个社会的成本抬升,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与美国相比已不大。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BG)不久前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指出,若与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作比较,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我国则需要0.96美元,显示两者制造业的成本差距已大幅缩小。所以,我们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整个社会是否能够承受得起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成本?能否忍受能源成本攀升所带来的冲击?能否忍受由于成本上涨而带来的产业转移?
政府应重视能源互联网
所隐藏的风险
如果说能源革命是对我国原有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那么在将互联网思想引入能源产业后,能源互联网所带来的就不仅是针对能源技术的变革,更是针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能源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大的变革往往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从商业及市场投资机会的角度看,的确,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为它能彻底颠覆能源行业“天然垄断”,把之前一个集中式的、单向的、生产者控制的能源系统,转变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辅以部分集中式能源、与更多消费者互动的能源网络,将原来封闭运行的能源产业链进行更进一步划分,并尽可能对外开放和共享,肯定会产生新的利益区块,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前景十分诱人。但从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ICT和互联网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存在技术、安全、标准等问题,还需要解决消费者、发电企业、电网、售电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问题。在看到其带来的巨大红利之时,也不应忽视暗藏或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塑造传统金融业态、带来普惠金融红利的同时,也由于其金融方式及手段日益衍生复杂、创新而带来很多新的金融风险及乱象,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强监管。
历史经验表明,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变革往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和烈度发生。在“互联网+”浪潮下,能源互联网所推动的能源革命,即使穷尽我们所有的想象力,也难以预测其到来的速度有多么快,其影响的程度有多么深远。因此,我们在顺应这个潮流的同时,也应提前做好应对问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