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和支撑系统处于建设中 有望迎来碳期货“新军”
发布日期:2019-10-18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期货日报 浏览次数:293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雾霾……每一个词都如一把重锤,不时地敲打人类脆弱的文明。在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面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应对“困局”的必然选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我国的政策基调。继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启动后,节能减排市场化工具有望迎来“新军”——碳期货。
市场化工具迎“新军”
备受关注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交所”),在历经多年之后,最近有了新进展。10月12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在“第八届岭南论坛”上表示:“广交所已经在部门征求意见,估计今年年底之前有可能会批准,这也是26年以来,证监会放闸的第一个期货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就是跟绿色和碳排放相关的。”
广交所即将落地的消息一经传出,碳交易再次成为业内热门话题。所谓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根据《巴黎协定》的安排,全球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开展碳减排,全球范围内建立多种碳交易市场。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而中国将成为全球碳排放交易第一大市场。
俗话说:“好事多磨。”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广州是全国期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1992年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1993年设立了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和广州商品期货交易所。不过,在1年开始的全国期货业清理整顿中,这两家交易所被关停取缔。2015年,广州迎来设立期货交易所的曙光,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广州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17年,有广州官方人士表示,将在本年度完成设立广交所,但随后石沉大海。
斗转星移,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表态“支持”,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此消息一出,再次唤醒人们对广交所的期待,也加快了广交所落地进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交所在年底前拟推出碳排放权交易是中国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又一新举措,在进一步确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同时必然进一步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对于国际合作和国内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建立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从1991年第一次国际气候谈判、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到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2007年达成“巴黎路线图”、2009年签订《哥本哈根协议》,再到2015年签订《巴黎协定》……我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超额完成了当年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6亿吨。同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4.3%,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6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125万辆,这一数字在全球遥遥领先……目前,节能减排又多了一个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中国可持续释放出“正能量”添砖加瓦,让人期待。
基础不牢引担忧
期货和现货是一对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在碳期货来临前,已有现货兄弟摸索路子,用市场化机制节能减排。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6省(直辖市)及深圳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3.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包括碳交易所、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企业、碳核查/盘查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在内的相关市场主体受益。在此之前,各方通过多年的“跑马圈地”,形成了一个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庞大新兴产业。据期货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交易所逾20家,其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碳排放权交易,而且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大致相同。
如今,碳期货呼声愈高,期现两兄弟今后如何协同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通过联络多家碳交易试点发现,行业人士在期待碳期货上市之余也有一丝忧虑。其中,某碳排放权试点单位的一位高层的观点最为鲜明,他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推出碳期货很重要,这是中国期货走向成熟的标准。但目前来说,推出碳期货的基础条件并不成熟。虽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启动近两年,但并没有开始交易,各试点负责的承建工作还在落实中。现货是期货的基础,在现货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出碳期货,感觉很突兀。”
“碳交易现货市场不成熟表现在多方面。”该人士表示,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仅仅纳入了电力一个行业,从试点的经验来看,碳现货市场交易量会很小,流动性远不及大宗商品,只有待8大行业全部纳入,才能保证交易的流动性。目前,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和支撑系统处于建设中。7个试点用了五六年时间不断完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制度环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还在路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大宗商品不同,它是政策需求所创造出的市场,因此价格和政策关联度比较大,在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时,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诱发市场风险。
该人士表示,碳现货与期货市场分归不同的主管部门,现货是由生态环境部负责,期货由证监会负责,这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因对碳市场功能定位不同,而产生价格“矛盾”。生态环境部主要考虑的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而证监会则主要关注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方面。待碳交易趋近交割日时,现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理应趋近,但由于两个主管部门的不同考量会对彼此的价格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面对碳现货市场人士的忧虑,宋向清认为,从碳交易行业发展和期现货市场规律来讲,期货市场一般应在现货市场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有扎实的现货市场支撑的前提下形成。就我国当前现货市场而言,客观地讲尚不成熟,表现为交易品种少、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弹性空间不足,政策和人为因素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碳期货只能说是有基础无保障。
从碳交易行业来讲,宋向清表示,期货市场也许可以刺激并促进现货市场加速发展,但在期现货市场并进的情况下,由于主管部门的归属不同,或引发价格混乱、主体混淆、主旨错位,导致碳交易行业投机问题突显,从而挫伤碳交易行业积极性,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做出评估,并作出预防应对预案。
最后,宋向清表示,总体来讲,碳交易期货市场年底前在广州形成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国际期待,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但是确实面临因现货市场基础不牢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隐患,而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将成为考验相关部门智慧的关键。
市场化工具迎“新军”
备受关注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交所”),在历经多年之后,最近有了新进展。10月12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在“第八届岭南论坛”上表示:“广交所已经在部门征求意见,估计今年年底之前有可能会批准,这也是26年以来,证监会放闸的第一个期货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就是跟绿色和碳排放相关的。”
广交所即将落地的消息一经传出,碳交易再次成为业内热门话题。所谓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根据《巴黎协定》的安排,全球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开展碳减排,全球范围内建立多种碳交易市场。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而中国将成为全球碳排放交易第一大市场。
俗话说:“好事多磨。”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广州是全国期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1992年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1993年设立了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和广州商品期货交易所。不过,在1年开始的全国期货业清理整顿中,这两家交易所被关停取缔。2015年,广州迎来设立期货交易所的曙光,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广州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17年,有广州官方人士表示,将在本年度完成设立广交所,但随后石沉大海。
斗转星移,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表态“支持”,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此消息一出,再次唤醒人们对广交所的期待,也加快了广交所落地进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交所在年底前拟推出碳排放权交易是中国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又一新举措,在进一步确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同时必然进一步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对于国际合作和国内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建立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从1991年第一次国际气候谈判、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到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2007年达成“巴黎路线图”、2009年签订《哥本哈根协议》,再到2015年签订《巴黎协定》……我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超额完成了当年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6亿吨。同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4.3%,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6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125万辆,这一数字在全球遥遥领先……目前,节能减排又多了一个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中国可持续释放出“正能量”添砖加瓦,让人期待。
基础不牢引担忧
期货和现货是一对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在碳期货来临前,已有现货兄弟摸索路子,用市场化机制节能减排。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6省(直辖市)及深圳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3.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包括碳交易所、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企业、碳核查/盘查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在内的相关市场主体受益。在此之前,各方通过多年的“跑马圈地”,形成了一个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庞大新兴产业。据期货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交易所逾20家,其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碳排放权交易,而且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大致相同。
如今,碳期货呼声愈高,期现两兄弟今后如何协同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通过联络多家碳交易试点发现,行业人士在期待碳期货上市之余也有一丝忧虑。其中,某碳排放权试点单位的一位高层的观点最为鲜明,他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推出碳期货很重要,这是中国期货走向成熟的标准。但目前来说,推出碳期货的基础条件并不成熟。虽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启动近两年,但并没有开始交易,各试点负责的承建工作还在落实中。现货是期货的基础,在现货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出碳期货,感觉很突兀。”
“碳交易现货市场不成熟表现在多方面。”该人士表示,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仅仅纳入了电力一个行业,从试点的经验来看,碳现货市场交易量会很小,流动性远不及大宗商品,只有待8大行业全部纳入,才能保证交易的流动性。目前,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和支撑系统处于建设中。7个试点用了五六年时间不断完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制度环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还在路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大宗商品不同,它是政策需求所创造出的市场,因此价格和政策关联度比较大,在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时,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诱发市场风险。
该人士表示,碳现货与期货市场分归不同的主管部门,现货是由生态环境部负责,期货由证监会负责,这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因对碳市场功能定位不同,而产生价格“矛盾”。生态环境部主要考虑的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而证监会则主要关注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方面。待碳交易趋近交割日时,现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理应趋近,但由于两个主管部门的不同考量会对彼此的价格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面对碳现货市场人士的忧虑,宋向清认为,从碳交易行业发展和期现货市场规律来讲,期货市场一般应在现货市场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有扎实的现货市场支撑的前提下形成。就我国当前现货市场而言,客观地讲尚不成熟,表现为交易品种少、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弹性空间不足,政策和人为因素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碳期货只能说是有基础无保障。
从碳交易行业来讲,宋向清表示,期货市场也许可以刺激并促进现货市场加速发展,但在期现货市场并进的情况下,由于主管部门的归属不同,或引发价格混乱、主体混淆、主旨错位,导致碳交易行业投机问题突显,从而挫伤碳交易行业积极性,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做出评估,并作出预防应对预案。
最后,宋向清表示,总体来讲,碳交易期货市场年底前在广州形成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国际期待,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但是确实面临因现货市场基础不牢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隐患,而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将成为考验相关部门智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