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 福建有水电站6617座 装机容量1156万千瓦
发布日期:2019-10-21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419
截至目前,福建省有水库3661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水电站6617座,装机容量1156万千瓦;水闸4267座、泵站2498座。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依山傍海,既享有降水充沛、河流密布的资源之利,也深受台风、洪涝、干旱、风暴潮轮番袭击之苦,“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成为福建人民世世代代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福建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肩挑手提到供水入户群众喝上放心水;从防洪设施一片空白到防洪排涝挡潮体系完备,福建防汛成为全国一面旗帜;从火焰山到花果山、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涌现出长汀、莆田两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
治水除害:3661座水库,7684公里堤防,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建防洪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大小城市没有一个设防,蓄水工程仅有2处,沿海地区只有鱼鳞式海堤,总长不过796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以防治水害为主,掀起了修库筑堤、拦洪挡潮的高潮,打响了千公里海堤加固达标、千公里江堤建设、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等战役,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线”。目前,全省共有水库3661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过闸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水闸4267座,堤防总长7684公里,仅防御1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堤防就长达3552公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吹响数字防汛的号角。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福建成功抵御了一场又一场洪水、一次又一次台风,福建防汛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借水兴业:年度水利投资超过400亿元,建成水库3661座,助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70载点滴积累,福建基本建成了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兴利除害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水利投入就高达1153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469亿元,2018年首次超过了400亿元。由于水利建设投资落实好,2019年5月福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并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励。
截至目前,全省有水库3661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水电站6617座,装机容量1156万千瓦;水闸4267座、泵站2498座……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基础。
水润民生:解决2700多万农村居民喝水难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74.15万亩,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之初,农田受旱嗷嗷待灌,群众饮水肩挑手提。
通过持续奋斗,福建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5.4万处,惠及全省2700多万农村人口,长期存在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4.03万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少数地区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均提前2年解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74.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3%。
涵水保土:水土流失率降至7.97%,竭力培育绿水青山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福建省是水土流失易发高发的省份。福建牢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全省人民掀起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潮,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17.25%下降至2018年的7.97%,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实现山河披绿、百姓致富。特别是长汀,实现了从水土尽、草木枯的“火焰山”到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的生态嬗变;不仅圆了老百姓百年绿色之梦,还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亲水宜居:建成3400多公里安全生态水系,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福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木兰溪为样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水美福建新篇章。2015年起,福建创新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累计建成安全生态水系3400多公里,形成了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百姓获得感强的河流治理样板,涌现出南平“水美城市”、莆田“荔林水乡”、漳州“五湖四海”、福州“闽都水城”、泉州“清新水域”等特色鲜明的建设模式,推动着福建水利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迈进。2016年以来,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总结推广了一批河湖治理新样板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的正向激励。
如今,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的美丽画卷已在福建徐徐展开,共享野趣、乡愁的获得感幸福感溢满了福建人民的心怀。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依山傍海,既享有降水充沛、河流密布的资源之利,也深受台风、洪涝、干旱、风暴潮轮番袭击之苦,“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成为福建人民世世代代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福建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肩挑手提到供水入户群众喝上放心水;从防洪设施一片空白到防洪排涝挡潮体系完备,福建防汛成为全国一面旗帜;从火焰山到花果山、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涌现出长汀、莆田两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
治水除害:3661座水库,7684公里堤防,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建防洪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大小城市没有一个设防,蓄水工程仅有2处,沿海地区只有鱼鳞式海堤,总长不过796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以防治水害为主,掀起了修库筑堤、拦洪挡潮的高潮,打响了千公里海堤加固达标、千公里江堤建设、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等战役,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线”。目前,全省共有水库3661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过闸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水闸4267座,堤防总长7684公里,仅防御1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堤防就长达3552公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吹响数字防汛的号角。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福建成功抵御了一场又一场洪水、一次又一次台风,福建防汛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借水兴业:年度水利投资超过400亿元,建成水库3661座,助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70载点滴积累,福建基本建成了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兴利除害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水利投入就高达1153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469亿元,2018年首次超过了400亿元。由于水利建设投资落实好,2019年5月福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并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励。
截至目前,全省有水库3661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水电站6617座,装机容量1156万千瓦;水闸4267座、泵站2498座……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基础。
水润民生:解决2700多万农村居民喝水难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74.15万亩,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之初,农田受旱嗷嗷待灌,群众饮水肩挑手提。
通过持续奋斗,福建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5.4万处,惠及全省2700多万农村人口,长期存在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4.03万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少数地区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均提前2年解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74.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3%。
涵水保土:水土流失率降至7.97%,竭力培育绿水青山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福建省是水土流失易发高发的省份。福建牢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全省人民掀起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潮,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17.25%下降至2018年的7.97%,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实现山河披绿、百姓致富。特别是长汀,实现了从水土尽、草木枯的“火焰山”到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的生态嬗变;不仅圆了老百姓百年绿色之梦,还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亲水宜居:建成3400多公里安全生态水系,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福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木兰溪为样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水美福建新篇章。2015年起,福建创新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累计建成安全生态水系3400多公里,形成了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百姓获得感强的河流治理样板,涌现出南平“水美城市”、莆田“荔林水乡”、漳州“五湖四海”、福州“闽都水城”、泉州“清新水域”等特色鲜明的建设模式,推动着福建水利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迈进。2016年以来,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总结推广了一批河湖治理新样板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的正向激励。
如今,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的美丽画卷已在福建徐徐展开,共享野趣、乡愁的获得感幸福感溢满了福建人民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