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山西话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盲目“去煤化”不可取
发布日期:2019-1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228
23日,在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举办期间,海内外能源领域专家围绕“煤炭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展开交流。与会专家认为盲目“去煤化”不可取,煤炭能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就符合清洁能源的标准。
针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转型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作《立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综合优化转型》报告时指出:“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因此,盲目‘去煤化’不可取,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煤炭领域革命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
谢克昌指出,节能提效是中国当前碳减排最现实可行的途径,要在能源体系框架下进行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进行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的低碳转型,实现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防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构成的伤害。
“大规模煤气化是现代煤化工的龙头。”清华大学教授岳光溪介绍,自2000年起,清华大学启动大规模煤气化研究,开展对煤气化技术的基本原理认识研究工作,包括数值模拟研究的流动、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等。
谈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方向及进展,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根据煤控情景,中国煤控消费2013年已达峰,石油消费将于2025年达峰,天然气及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达峰。
“目前,中国实行‘清洁化、减量化和替代’的三大减煤途径,其中,减量化占减煤的72.9%,替代占17.1%,清洁化占10%。”杨富强介绍,煤控研究项目在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和淄博、西安、武汉三市开展“十三五”煤控目标实施及“十四五”煤控规划的研究工作,山东重点是加强控煤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山西重点是摆脱煤炭依赖,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河南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催生中部经济新动力。
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大省和能源基地,当前,山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能源革命,努力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以山西为落脚点,提出自己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建议。他认为,在关注将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应关注煤炭转化为材料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对于煤省山西,煤基新材料是实现煤炭高效、高值转化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煤化工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发展以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深加工,符合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领域产品门类众多、更新换代和升级潜力较大,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煤化工深加工产业竞争力。
针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转型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作《立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综合优化转型》报告时指出:“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因此,盲目‘去煤化’不可取,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煤炭领域革命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
谢克昌指出,节能提效是中国当前碳减排最现实可行的途径,要在能源体系框架下进行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进行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的低碳转型,实现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防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构成的伤害。
“大规模煤气化是现代煤化工的龙头。”清华大学教授岳光溪介绍,自2000年起,清华大学启动大规模煤气化研究,开展对煤气化技术的基本原理认识研究工作,包括数值模拟研究的流动、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等。
谈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方向及进展,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根据煤控情景,中国煤控消费2013年已达峰,石油消费将于2025年达峰,天然气及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达峰。
“目前,中国实行‘清洁化、减量化和替代’的三大减煤途径,其中,减量化占减煤的72.9%,替代占17.1%,清洁化占10%。”杨富强介绍,煤控研究项目在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和淄博、西安、武汉三市开展“十三五”煤控目标实施及“十四五”煤控规划的研究工作,山东重点是加强控煤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山西重点是摆脱煤炭依赖,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河南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催生中部经济新动力。
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大省和能源基地,当前,山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能源革命,努力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以山西为落脚点,提出自己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建议。他认为,在关注将煤炭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应关注煤炭转化为材料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对于煤省山西,煤基新材料是实现煤炭高效、高值转化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煤化工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发展以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深加工,符合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领域产品门类众多、更新换代和升级潜力较大,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煤化工深加工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