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有序充电有望破解社区充电难题(聚焦“新基建”下的充电桩产业·(三))
发布日期:2020-05-21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卢奇秀 浏览次数:157
核心阅读
当前,我国社区私人充电桩建设目标完成率不足两成。物业准入难和对电网冲击大是两大“拦路虎”。未来,除了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智能有序充电技术也将有助于解决社区充电难题。
近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充电桩建设运营情况报告。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4.7万台,私人充电桩74万台。值得注意的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率仍然较高,通过该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约108.6万辆车的车桩信息,其中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34.6万台,整体未配建率高达31.9%。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是未随车配建充电桩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私人充电桩建设滞后问题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突出短板。
私桩目标完成率不足两成
“目前公共充电桩已经完成了规划目标,但大量的私人充电桩建设还远没有达到要求。”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全生明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0年汽车产业形势与政策高端研讨会”上坦言,当前车主的充电难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区。
根据201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超480万个分散式充电桩,包括50万个公共充电桩,430万个私人充电桩。但目前看来,我国私人充电桩建设目标完成率尚不足20%。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国电动汽车的主力消费市场已逐渐由公交、网约、出租等公共服务车辆,转移到私家车消费上,未来私人充电桩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全生明同样认为,未来80%的家庭用车都会在社区充电,公共充电桩将作为一种应急和补充。他进一步透露,国网电动今年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大面积推广公共充电桩,而是将目标聚集在社区,以社区充电建设为主、公共充电建设为辅,避免重复投建。
在稍早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明确了今年我国充电桩建设格局,预计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新增公共桩20万个、私人桩超40万个。“国家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引导相关方联合开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解决居民区里建桩较难的问题。”
电网增容和物业准入难
既然政策支持,市场也有需求,可为何私人充电桩建设还远不及预期?
对此,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称,物业和电力是症结所在。“首先是物业难,建私人充电桩涉及到电路铺设、安全隐患,且部分小区存在物业更换频繁等问题;其次是电网难,部分老旧小区电网已接近满载,即使是7kW的慢充桩,数量较大也会对电网容量造成冲击。”
据了解,小区装充电桩要对电力进行增容,需要供电局给小区进行硬件升级,但设备升级费用高,配电成本高。这部分费用由谁承担并未明确,对物业公司而言,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海南、广东、厦门、长沙等多个省市已明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100%预留充电接口。“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地方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住宅小区建桩难题将被逐步破解。”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相关负责人认为,居住地建桩的许可问题会得到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地产开发商和小区物业管理方将会成为资源型企业。
智能有序充电或是破题思路
如何更好地解决社区充电问题?全生明认为,除了政策支持外,智能有序充电技术能极大提高充电效率,可以在社区服务更多的电动汽车。
据记者了解,目前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的充电运营企业已经研发出社区智能有序充电的充电桩和相关能源配套系统,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做到引导用户分批、按时、按需进行车辆充电。
国家电网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区私人充电桩运行数据分析发现,多数人在下班回家后立即充电,充电时间分布在18:00-01:00,高峰时段集中19:00-22:00,充电负荷与生活用电负荷高峰时段严重重叠,形成3个小时左右的尖峰负荷;而居民生活用电在夜间有8个小时左右的低谷期,负荷率仅为10%-20%,若充分利用80%的低谷容量空间,现有配电网无需改造即可实现社区全部车辆充电。
“我们在北京做了一个试点,该社区配电容量可以充25辆电动车,做了智能有序充电之后,可以增加到100辆车,不需要再进行电力扩容,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解决社区充电问题。”全生明坦言,国网电动目前在社区中大力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目的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服务更多的车辆。
据悉,国家电网公司今年已先后开展了两批与充电桩相关的招标工作,按照规划,今年将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