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神华集团最近也将产地外采购煤价进行上调。随着“迎峰度夏”传统用煤高峰的到来,加上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煤价
走高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市场看涨,煤价存上行空间
7月,第一期神华外购煤价格上涨15-28元/吨不等,同时神华月度长协价格上调6-33元/吨,市场看涨情绪较浓。
中国煤炭资源网价格数据显示,日前CCI价格结束了连续近10期的平稳走势,再次迎来上涨。截至7月1日,CCI 5500大卡报收576元/吨,较前一期上涨3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8元/吨,连续第二期上涨。
7月6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25.07点,环比上涨0.55%。其中,动力煤指数111.03点,环比上涨1.27%。自5月25日以来,该指数连续6期环比上涨。
华西证券研究所煤炭行业首席分析师丁一洪表示,6月最后一周,电厂日耗维持在较高水平,产地供给释放有限坑口煤价上涨,且进口限制仍然较为严格,北方港口维持高调入量,目前港口和电厂均处于补库阶段,但当前库存虽有上升但仍处于健康水平。
“未来三个月煤价的走势取决于三点,第一是本轮补库的强度,第二是旺季煤炭的需求,第三是进口限制的持续性。”丁一洪分析称。
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张敏表示,就目前看,国内煤生产及国外煤炭进口都没有明显的放松迹象,进口煤政策的确比较灵活,何时能放开取决于国内煤价上涨到怎样的高度。
“目前秦皇岛港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已经涨至570 -575元/吨,即将突破国家发改委此前《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中提出提及的绿色价格区间,若煤价继续上涨,进入异常波动价格区间,国家会采取相应的一些政策,由于进口煤政策相对灵活,一旦放开限制,国内煤炭偏紧的情况则可以得到缓解,价格也会逐步回调。”张敏分析。
供应偏紧,行业需求未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全国原煤产量31884万吨,同比下降0.1%,上月为增长6.0%;日均产量1029万吨,环比减少45万吨。1-5月份,全国原煤产量147130万吨,同比增长0.9%。
张敏指出,煤炭供应紧张主要有国内外两方面原因。从国内来看,三大煤炭主产地都面临产量受限的情况,供应偏紧。张敏介绍称,内蒙古近期重拳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陕西省煤矿安全大检查行动一直持续、山西省今年实行小煤矿的淘汰政策等。
从国外看,进口煤限制趋于严格。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5月,中国进口动力煤(不含褐煤)895万吨,同比减少184万吨,下降17.0%;环比减少557万吨,下降38.4%。2020年1-5月累计进口动力煤6399万吨,同比增47.9%;累计金额402658万美元,同比增长30.3%。
7月6日,国家能源集团回应称,经过持续优化提升产、运、销一体化效率,集团继5月份生产运营呈现良好态势后,6月份生产运营关键指标快速提升,煤炭出区调运日均近97万吨,高于去年平均水平约8万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集团一直全力保障复工复产能源供应。”国家能源集团称,一季度,面对疫情影响造成的上游煤源严重短缺、下游需求恢复乏力,煤炭市场供需两弱、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情况,集团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深化产业协同,充分发挥一体化运营优势,维护煤炭市场稳定运行。
“1-4月,进口煤数量增加较明显,从5月开始严格限制进口煤。”张敏认为,煤炭供应在收缩,但从需求端看,四大耗煤行业基本恢复正常生产水平甚至高于上年同期。在供需偏紧的情况下,煤价运行偏强。
迎峰度夏,用煤高峰将至
据了解,5月、6月焦炭六轮提涨落地,目前山东地区开始第七轮提涨;焦炭价格上涨带动焦企开工率提升,炼焦煤需求受到一定支撑。陕西地区近期安全及环保检查较频繁,部分煤矿生产受到影响。目前产区产量有限,多数煤矿排队车辆较多,电厂、化工厂等终端补库较为积极。
“神华7月长协价大幅上涨以及国电因资源紧张暂停7月现货销售,带动坑口煤价普遍上扬。”华泰期货孙宏园认为,而华南终端企业由于进口限制,逐步加大国内煤采购,北方港口及广州港等部分港口煤价均小幅上涨,尤其中高卡低硫煤资源相对紧俏。
与此同时,仍处于梅雨季的南方地区,在未来一周左右的强降水期后将逐步进入高温,短期沿海电厂日耗仍相对平稳,电厂补库力度逐步增大,煤炭库存上升至1600万吨之上。
在孙宏园看来,产区政策高压,煤矿生产受限,短期煤炭供给偏紧。南方梅雨季逐步结束,且目前主要水电站基本维持满发状态,后期水电增量有限,火电日耗将逐步上行,用煤需求将进入夏季高峰,煤价支撑力度较强。
业内人士认为,从神华暂停销售现货专供长协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履行监管工作的通知》、神华包神铁路取消优惠恢复运价、神华7月长协价格上涨等均可以看出,近期市场情绪较高,煤炭长协的供给方面偏紧。今年旺季动力煤大概率供需偏紧,继续看好市场因素下动力煤旺季涨价。
(来源:中国证券报、华夏时报、中国煤炭资源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