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输给光伏发电产业的燃煤发电
发布日期:2020-07-29 来源:东亚能源产业观察 作者:Depth In Japan 浏览次数:615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的对燃煤火力发电产业的调整最终结果为在发电成本方面输给了光伏发电。燃煤发电产业预计在今后十多年内就会消失。燃气火电和核电站也将退出日本的电力行业。而在今后的日本,发电相关行业则将彻底的改变其一直以来的面貌。
日本经济产业部长发表了有关重新评估燃煤发电的相关政府声明
在本月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为了早日实现无碳排放的目标,明确提出日本的燃煤发电将在2030年前退出历史舞台。(*1)但是,同时也透露出希望保留部分燃煤电站的主张。作为政策的第一步,首先明确了“先期退出退出的对象为低效燃煤电站”。因此,暗示了希望保存“高效的燃煤电站发电”和“接近完成设备折旧或已经完成设备折旧的成套设备”的意愿。那么,燃煤火电站将来究竟会保留下多少?目前可以说是不会留下的。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决定减少燃煤电站是其在成本竞争中失败的结果。因此,燃煤发电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目前,燃煤火电的成本已经比太阳光发电还要贵,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预计在10几年后,燃煤电站的度电成本甚至会高于光伏+储能电站。相关的组合模式项目(光伏+储能)从去年开始已经广泛的得到了应用。针对机构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国际金融集团拉萨德表示,即使是在当前阶段,光伏发电也可以说是所有发电模式中价格最低的。(*2)
在2019年阶段,燃煤发电的成本每1kw/h为11日元(约合人民币0.72元),而光伏为4日元(约合人民币0.27元)。此外,风电成本为是4.1(约合人民币0.28元)日元,核电是15.5日元(约合人民币1.03元)。相关的指标和价格水平数据在日本《经济》杂志7月刊上有相关的详细介绍。(*3)此外,英国卫报和美国Bloomberg也有同样的报道。(*4,*5)上述数据均是基于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燃煤发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2019年实现逆转”一文中的判断内容。此外,碳足迹追踪还表示“2034年光伏+储能电池的技术组合将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6)新建光伏+储能电池的组合项目将比结束折旧后的燃煤电站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这是岩波杂志社的《世界》6月刊中介绍的内容。(*7)
燃煤发电产业日趋衰落
煤炭火力是在成本竞争上就已经失败了。从那以后,日本经产省就没有对于燃煤电站产业持有大的期待。至2030年初期或许还会留下部分燃煤电站,但预计到了2030年代末期就燃煤电站在日本就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了。首先,今后将不再新建燃煤火力发电站。即包括正在处于项目规划和正在建设中的全部包含在内,全部中止相关建设及开发活动。
在不远的将来,估计即使使用成本价销售燃煤电站的电力产业也将是处于无法售出的境地。因此,处于成本竞争力的考虑,燃煤电站项目也就无法通过收益性计算。另外,现有已投运的燃煤电站的发电规模也将逐步缩小。2024年以后,较之启用现有的燃煤电站来看,更加有利的做法是新装更多的光伏电站。总而言之,燃煤火力发电站的发电量会随着光伏项目的发展而减少。
光伏项目的成本今后也会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因此,光伏项目建设活动变得日趋活跃。此外,日本的电力需求规模也在逐步变小。最重要的改变因素如前所述,最晚至2034年时,光伏+ESS储能电池的组合项目将会在市场上去的压倒性的优势。(*8)在距离2030年还有10年的现在,核电成本已经不及煤电和光伏。如上所述,核电的发电成本为每kw/h 15.5日元,已经是是煤电成本的1.5倍。
现在面临的困境是越启动核电站就越是亏本。所以现在已经没有要求新建核电站的提案了。而有关重启已建成的核电站的提议也大幅减少。电力公司想把已经购买来的核燃料尽早完成使用。所以要求重新开始运行已建成的核电站。但问题是如果售电价格是以光伏发电作为参考价格的话那么也就等同于需要停止发电。即使是扣除掉燃料费之后的发电成本也还是无法与光伏匹敌。此外,燃气发电的规模也将会逐步缩小,燃气发电今后将作为峰值时的补充用电暂时会给与保留,而长期来看最终也将无法与光伏+储能电池的组合相匹敌。
电力相关行业为之一变
进一步说,燃煤电站退出历史舞台也会使电力相关行业的面貌为之一变。以往的由大型电力公司主导的一体式发电业务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最终结果是,电力公司将要被迫大幅缩小规模,因为电力公司今后可能主要从事的业务就仅剩下输电业务而已。与此同时,大型公司也将苦于如何处理已成为不良资产的现有发电站和冗余人员。
同时,电力关联企业也受到影响。因为电力公司失去了作为收入支柱的主要业务来源。尤其是致力于发电设备的制造类公司受到了严重影响。仅在大型高压燃煤火电站使用的蒸汽涡轮机组和仅在核电站处使用的专门设备尤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与采煤及煤炭运输相关的企业也是类似。某些拥有海外煤炭开采矿权的企业、与煤炭采掘设备制造相关的企业,以及持有煤炭运输用专业设备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