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矿山建设过程中,山东能源临矿集团菏泽煤电公司探索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两家”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平台,借力高校院所科研优势,发挥煤炭企业实际经验,成功实现“110/N00工法”和国内首套透明化自适应采煤技术等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两家”深度融合、成果迅速转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筑巢引金凤,搭建产研“新平台”
“搞科研不能局限于实验室里做研究,还要实地了解掌握一手情况。特别是搞煤矿智能化,更不能脱离矿井生产实际。”毛善君告诉记者,他的梦想就是把“透明化自适应采煤技术”尽早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早在2018年,菏泽煤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存禄便对毛善君团队提出的透明化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设想十分看好,敏锐地意识到这将会成为未来煤炭工业智能开采的新方向。
为争取到该项目“落户”矿区,该公司在郭屯煤矿成立了智能智慧研究中心,在科研条件创设、技术力量支持、实验设施配套、生活服务配备等方面,想方设法创造一流条件。
随着智能智慧研究中心发展,他们与多名矿业界院士专家建立了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以蒋宇静院士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毛善君教授透明化工作面研究所、何满潮院士“110工法”应用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一站两所五中心”架构。
“边栽梧桐树边引金凤凰,不仅能让教授、专家紧盯生产一线问需,更有利于打破高新技术壁垒,实现跨领域、多学科的充分‘混搭’,联合攻关。”李存禄介绍道。
名师带高徒,赋能科创“新引擎”
“没想到在矿上还能圆了我上名校的梦想!”郭屯煤矿智能开采集控员刘虎在朋友圈晒出他们团队听毛善君教授讲课,与北大、中国矿大等名师高徒共同探讨问题的图片,引得工友、朋友们纷纷点赞评论。
“‘两家三员’组合模式,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集成,弥补矿井智能化专业岗位群人员培养周期长、技能提升难、团队磨合少等不足。”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志勇说,技术研究团队成员多是北京大学、中国矿大等知名院校煤炭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们中有30多人常驻矿区,与“名师高徒”们共同搞科研,对于我们煤矿职工来说就像进高校深造。
借助科研团队力量,菏泽煤电公司又组建了“5+N”自主研究中心,选拔业务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工作表现优秀的职工组建了10个智能化技术创新攻关团队,按照专业细分进行攻关。
“‘两家’融合、‘三员’参与能有效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自由流动。”李存禄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该公司“5+N”自主研究中心累计申报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3项、技术专著1本,锻造了一批“智能工匠”。
据了解,菏泽煤电公司不仅为矿井智能化人才培育搭建了施展舞台,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学习、激励创新的制度规范,仅每年设立小改小革、创新创造专项奖励资金就达500万元。
众智促提升,策源产业“新高地”
“透明化智能工作面开采技术和‘110/N00工法’的探索应用将在煤炭行业产生颠覆式变革。”7月30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元明对菏泽煤电公司“两家”融合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两家’融合能精准抓住行业需求,实现产学研对接、定制化研发,实现了产品研发、产业链创新和价值链再造。”刘孝孔介绍,透明化智能工作面开采技术和“110/N00工法”等技术在郭屯煤矿的研发应用,不仅填补了多项煤炭行业空白,而且为矿井智能化高效化采掘提供了“临矿样本”。
2019年初引进何满潮院士团队,在郭屯煤矿4306工作面开展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即“110工法”)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冲击地压矿井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空白。
今年9月,历经两年多完成的郭屯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自适应采煤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5G技术应用于井下智能自适应综采工作面常态化生产、全自动测量机器人动态精确定位系统研发应用等多项技术均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由“记忆截割”进入“自适应截割”新时代。
科学家的和盘托出、企业家的倾情投入,一批批实用实效的科研成果纷纷走出“象牙塔”,在菏泽煤电公司“破壳而出、化茧成蝶”——采区“N00工法”科研工程,智能掘进自主精准定位技术,机器人测量、惯导和编码器精确定位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GIS矿井智能管控平台……这些“高大上”技术的研发应用纷纷落地生根将对我国矿井安全高效开采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深化‘两家’互动合作基础上,加快培育全智能化开采专业化队伍步伐,以技术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将矿井的人才优势、建设经验推向市场,实现‘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刘孝孔表示,下一步通过提高智能化矿山技术普及化、全面化、常态化水平,真正让采煤工变身“采矿员”,让“煤黑子”成为“煤亮子”,让“井下无人”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