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电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电力
多省区发布“限电令”,供需矛盾杜忠明早有警示
发布日期:2020-12-24  来源:电力网  浏览次数:234
          近日,久违十八年的“拉闸限电”、“错峰生产”等限电令已再次来袭。不仅湖南、浙江电力供应偏紧,江西、内蒙、陕西等多地也出现了限制用电情况,并相继发布了有序用电或限电通知,这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省区发布“限电令”

据了解,目前湖南长沙、怀化、永州等地已正式启动有序用电工作。国网湖南电力公司预计今冬明春全省用电需求将突破湖南电网供电极限,可供电力存在300至400万千瓦缺口、日可供电量存在0.1至0.2亿千瓦时缺口。湖南省有关部门倡议,各类工商企业要主动错峰生产,关闭不必要的景观亮化设施,居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高峰负荷时段尽量不使用高耗能电器。

浙江省及多个地市发布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办公区域气温下降到3摄氏度以下(含3摄氏度)时方可开启空调等取暖设备,且设置温度不得超过16摄氏度。部分地区对企业生产进行限电。据浙江地区众多工厂反应,他们收到了紧急通知,要求即日起至12月31日,所有加工厂全部停止生产。

同时,连传统上被认为是“能源大省”的陕西省,也出现了电力负荷过高、电力供需平衡偏紧的现象。

记者注意到,由于系统出力不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区预计缺额300万KW,不排除后期电力短缺会加大。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决定,从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实施可中断负荷,并启动有序用电工作。

电力供应紧张主因有三

针对一些地方电力供应偏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17日回应说,一是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拉动用电增长。湖南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江西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浙江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位居全国第五;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二是遭遇极寒天气,进一步增加用电负荷。12月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湖南、江西气温异常偏低。这些地区采暖以电力为主,进一步加剧电力消耗。

三是外受电能力有限和机组故障增加电力保供困难。湖南外受电通道能力600万千瓦、江西外受电通道能力260万千瓦,目前已全部送足。煤电因长期高负荷运行故障风险增加,湖南岳阳电厂、宝庆电厂机组近日相继故障停运,影响电力供应102万千瓦。

并且,随着今冬低温、雨雪天气的持续,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后。

供需矛盾杜忠明早有警示

而当下电力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发展与排放的矛盾层层叠加,不禁让人回想起在一年半之前,时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中能智新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忠明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和警示。

早在2019年6月18日,电规总院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包含《全功电力供需形势分析(2019-2021)》和《全国新能源消纳形势分析(2019-2021)》)。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在此次会议上,杜忠明提到,在目前已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通道实现满送前提下,若不及时考虑增加电源供给,则全国大部分省去未来三来电力供需形势将全面趋紧。因此,全国16个省份需要增加电源供给,及时启动一批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华东、华中及南方等区域需研究进一步扩大外来电规模。

据当时发布的《全功电力供需形势分析(2019-2021)》报告显示:2019-2021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全面趋紧。仅考虑目前已明确可投产的电源,在跨省区电力流安排能够落实的前提下,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东、广西、海南未来三年电力供需持续偏紧或紧张;辽宁、内蒙古、山东、上海、福建、四川、重庆、甘肃、新疆、云南、贵州未来三年电力供需逐步由宽松或基本平衡转变为偏紧或紧张;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山西、宁夏、青海、西藏电力供需较为宽松。

因此,电规总院在报告中给出了将锡盟至山东、榆横至潍坊、上海庙至山东、宁东至浙江、准东至安徽、酒泉至湖南特高压输电通道减半投产配套电源移出缓建名单等增加电源供给及释放输电通道能力的建议。

时隔一年半后的今天,回头再看杜忠明的这番讲话和《全功电力供需形势分析(2019-2021)》,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规总院确实有先见之明。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来看,必须加强薄弱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多联供等综合能源利用方式,并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削峰填谷”。

而针对因为排放问题出台的“限电”政策,有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今年是受到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应尽量避免实行“简单化、一刀切”的措施,不能让生存本就艰难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