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昨天表示,光伏补贴未来8-10年不会停。“十三五”期间,会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扩大分布式规模。
在政策层面得到支持的许诺以后,分布式终于可以不再当集中式电站的陪嫁丫头了。然而就目前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来,不解决、打通几个问题阻碍,分布式恐怕还得先继续干几年粗活。
这些问题中,保险如何为分布式电站从生到死这套四处漏风的流程“扎紧裤腰”,便是关键之一。
一直以来,融资是中国光伏市场尤其是分布式发展的头号难题。作为受益稳定持久的优质投资项目,光伏电站是受到大部分投资者青睐的。但现实中,除去银行之外,行业外的许多社会资金却只能望“阳”兴叹。这并非投资者手中没钱,而在于光伏电站建设、运营与交易中问题太多,人们担忧回报,不敢投钱。
一般情况下,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需要有第三方投资介入。而对于金主们来说,如果要使项目收益得到保障,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是开发商要提供质量可靠的系统与服务;
2.是附着的屋顶用户必须能够持续健康经营、信用稳定;
3.是必须要有保险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配套产品(由第三方提供保险效果更佳);
这三者中,与光伏产业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尚未成熟,是造成当前投资者踌躇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看重的东西,无非是光伏电站长久、稳定的收益。然而就目前分布式项目的状态而言,对自身的收益却并不能给予完全的保障,这便让“收益不确定”这个风险,成了光伏业在投资端面临的最大拦路虎。
至于理由,有业内人士曾有过形象的描述:
“作为投资人,我并不知道2年以后,一场大风会不会把光伏电站都吹掉;3年以后,也不确定屋顶下的这个企业还在不在;5年以后,更不清楚届时电站的发电效率会变成什么样”。
可以看到,能否消除或者降低风险,已经成为分布式光伏能否得到融资的先决条件。而这实际上也是为保险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机会。随着光伏行业尤其是分布式的起势,保险理应也必将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应当扮演更重要角色。
目前,光伏领域的保险项目,基本围绕“质保”展开。一般由光伏组件生产商自行提供质保,或者通过第三方保险公司提供质保。
2012年,曾有保险企业发布了首个针对光伏组件的25年期不可撤销型保险产品。在其有效期内,一旦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买方利益仍有保障。这种质量保险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推广。
就整个光伏电站的寿命周期而言,组件质保只是其中一部分,单独保障组件的输出稳定等性能远远不够。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覆盖技术、安装、安全、材料乃至业主变更等在内“一切险”的保险体系。这才是消除投资者顾虑,打开分布式融资水龙头的当务之急。否则,尽管背后政策的推力越来越大,可提不起裤子的分布式光伏,却连起跑的步子都迈不出去。
相关分析
分布式电站保险“难产”的原因
首先是分布式各环节推进上的“麻烦”,以及项目总量尚少等问题,都影响了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积极性。
其次是保费集中度不高。分布式光伏电站保险业务很分散,对于前期项目的保险评估投入的成本很高。即使委托第三方评估,评估费用由谁来负担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缺少数据支持。保险人对于光伏电站的数据缺失,产品开发有一定困难。数据的缺失必然对于产品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
最后是缺少再保险市场支持。因为海外经营该风险的再保人很少,而中国的风险与海外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本地保险公司在没有国际再保人支持的情况下,非常谨慎,不愿意多投入精力自行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