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严峻形势之下,一批企业迎难而上,密集部署电力保供,成功保障用电。其中,中央企业作为主力军,承担了60%以上的电力供应。如何做好兜底?新能源发电怎样发展?未来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8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CCTV-2 《对话》节目邀请了南方电网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王宏志等四家担当能源保供任务的央企代表,畅谈能源电力保供背后的故事。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全国已经出现了六轮区域性的高温天气过程。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很多人觉得用电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这背后有很多的企业在默默付出着努力。这其中,中央企业是主力军,承担了60%以上的保供任务。对电力保供企业来说,今年是不是压力特别大?
王宏志:说形势严峻复杂,主要因为南方区域电源结构超过一半是水电和新能源,是靠天吃饭。南方区域夏季负荷中,25%是空调负荷。以广东省为例,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以后,每升高1摄氏度,电力需求就增加300万-500万千瓦的负荷;超过2摄氏度,广东增加的负荷就相当于一个海南省的负荷。南方区域电源结构中,水电占比超过三成。云南、贵州从2022年夏天到2023年上半年,出现了四季连旱,来水十年最晚;入汛以后,广西红水河流域也出现了大幅的偏枯情况。这些都对南方电网公司的电力保供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今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遇到压力最大的一次电力保供事件是哪一个?
王宏志:7月中旬,南方区域直接面临四年来最强的台风“泰利”。台风登陆前,由于台风周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天气持续高温,最热的时候,南方电网公司大量的“空中舞者”在几十米高的输电线路上检修、维护,保证大家用电不受影响;台风过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南方电网公司第一时间开展灾后的勘察和抢修复电。
电网一头连着发电企业,一头又连着市场,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南方电网公司有没有市场化的办法,解决煤炭和煤电的矛盾?
王宏志:长效机制就是加快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在这方面,南方电网公司与政府部门一起从广东起步,率先启动了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发展,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达到了用市场化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效果。现在南方电网公司正在推动现货市场从广东走出去,覆盖南方区域五个省区,希望通过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一次能源与电力价格的传导机制,实现长远的多方共赢。
在南方电网的上网电量当中,新能源发电的占比有多少?
王宏志:前不久,南方区域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了1亿千瓦,在装机中占比超过了25%。南方电网公司利用了新技术、新机制,加大新能源消纳的力度。2023年1到7月,南方区域新能源发电量8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四成,新能源利用率99.9%,基本实现了全额消纳。
新能源发电利用率在不断提升,但风光资源最大的问题是间歇性和波动性,电网怎样保证越来越多的风电和太阳能充分利用?
王宏志:南方电网公司提出把数字电网打造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
在可观方面,南方电网公司建设了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接入了千余座新能源场站。
在可测方面,南方电网公司努力把新能源从大家理解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测性。南方电网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大幅提升了5%的预测精确率。对于1亿千瓦的新能源来讲,就可以减少500万千瓦的备用容量,相当于少建一个大型的电厂。
在可控方面,南方电网公司在深圳建设了全国第一家虚拟电厂管理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把散落在负荷侧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空调、智能家居、分布式能源聚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电力资源。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动这些资源发挥调节作用。目前,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已经接入的资源容量达到15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煤电厂。
通过这些新技术,我们努力使新能源更容易调控,对电网更加友好。
再过几个月就要到冬天了,能否预测用电负荷会不会超预期增长?
王宏志:南方区域的地理气候特性差异比较大,西部高海拔地区的最大负荷往往出现在冬季,而冬季又是枯水期,水电出力往往会大幅减少。我们判断南方电网2023年冬天电力供需会紧平衡。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下,南方电网公司已经提前对2023年冬天电力保供工作进行了谋划、安排,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群众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