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节能低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节能低碳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 护航“美丽中国”
发布日期:2015-11-06  来源:中国石油报  浏览次数:210
        近日,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执行决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6个配套文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制度的建立,比如自然资产有价使用、损害赔偿、审计、监测,以及地方政府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此次将生态文明列入“十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之一,是对该系列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望。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不满足GDP增速不快,而是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控制以外,为了提高环境质量,还要引入工业烟粉尘、VOCs、总氮、总磷等指标,这有利于具有技术优势的环保企业。此外,环境质量提高的判断标准还要引入感官指标,以老百姓的感受为主要出发点,相关领域如雾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的治理目标有望被率先落实到位。

生态文明是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具有共生、共通、共一、共荣、共演的上升特性。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人既不是自然界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与自然界应各得其所、和谐共存。文明的兴起、兴盛不应以人类需求超出周围地区的承载能力而消失,这些都在贾德·戴蒙的著作 《大崩坏》和罗纳德·赖特的《发展简史》中有详尽记述。

生态文明并不是指游牧采集时代原始的生态文明,而是现代文明的升华与演进,是一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适应现代人口规模需求条件下全新的生态文明。从纵向方面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第四个历史阶段,即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从横向方面看,是指当代社会文明的第四个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相提并论的一种文明。二战以来,人们一度把经济增长等同于进步。但是经济增长了,我们就更加幸福吗?增长多少才算够?我们没有问这些问题,而是掉进了一个陷阱,认为经济永远增长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经济学(Economics)和生态学(e-cology)来自同一个词根——“生态(e-co)”——源自希腊词汇“oikos”,意思是“家”。生态学是家的学问,经济学是家的管理。生态学家所要做的是确定生命能够旺盛和生存的条件和法则。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一位的追求。

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以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分别是上升人格、生态、产业的幸福宝库。只有不去顾此失彼、协调开发才会走向巨大发展,否则将成为巨大的灾难。总体上需要把握人学精神:人权立国,宪行中国;人权立世,宪行世界,走世界伦理社会化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是中国梦的发展轨迹。

如果说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那么,制度护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纲”,纲举目张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变为现实。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向环境污染宣战,打赢环保攻坚战,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密的法律、最严格的制度护航“美丽中国”。

放眼世界,全球文明的塑造将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发展出纵横交错的全球经济完全交融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发展出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生态、军事力量的均衡较量模式;发展出人类文明总体力量与生态系统再均衡的关系;发展出一整套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新技术。随着地球公司的增多和金融集团的博弈,全球意识持续扩散,面对过度发展,权力再均衡不可避免,乐观地说,人类将重塑人的生与死、重塑人的信仰与归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面临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莫让生态环境成为集体“焦虑”,美丽中国,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作者:朱玥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