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煤炭需求不旺、货源分流、用户减少等因素影响,北煤南运主力港口:秦皇岛港长时间处于低库存状态;今年一季度,秦港日库存保持在299-450万吨之间,同比出现大幅下降。4月18日,秦港存煤447万吨,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的港口库存水平,且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笔者根据下游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秦港存煤将继续保持在低位徘徊,今年秦港库存最高不会超过600万吨。具体分析如下:
1.下游整体需求低迷,煤炭市场下行。
从国际大形势上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国家压缩产能,宏观形势比预想得更加严峻,市场变化比预想得更加复杂。
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增速继续呈现放缓态势,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特别是煤炭、钢材等大宗物资需求仍持续低迷。此外,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不断挤压煤炭的发展空间,给港口煤炭运输造成很大影响;去产能压力不断加大,沿海地区钢铁、水泥、燃煤将继续减少。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发电,清洁能源占比增加。今年一季度,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平均水平仅为52.3万吨,同比下降6.8万吨,电煤需求继续减弱。
2.大秦线发运量下降。
今年,煤价大跌之下,中国煤炭工业协携手同煤、神华等四大煤企联合提价,但受制于低价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电厂存煤高位等因素影响,北方港口煤炭交易价格上涨缓慢。今年一季度,在秦皇岛港,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累计上涨了20元/吨。尽管煤价出现可喜回调,但却不足以支持煤企扭亏脱困,很多煤企经营下水煤炭仍保持亏损状态,发运积极性很差。
受前期内贸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影响,部分发货单位因价格倒挂停止发运。此外,今年春节期间,多数中小煤矿提前放假,节后复产也不积极;神华、中煤等大型煤矿加大停产、限产力度,煤炭供给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大秦线煤炭发运量大幅减少,一季度,大秦线运量下降19.3%。“三西”煤企发运不积极,进港资源减少。今年一季度,秦港日均调进煤炭44.1万吨,同比出现减少,堆场和泊位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3.部分优质资源分流。
去年下半年,准池线开通后,受铁路运距近、费用低等因素影响,内蒙地区准混煤炭由以前的“大准-大秦-秦皇岛港”转为“准池-朔黄-黄骅港”。而黄骅港对外开放以后,内蒙西部优质的伊泰煤也流向黄骅港。按照运输协议,今年将由2000万吨准混和1200万吨伊泰煤炭流向黄骅港下水中转,促使黄骅港到港资源增多,而流向秦皇岛港的优质资源相应减少。
从一季度的港口煤炭运输数量上看,黄骅港已经稳稳坐在“煤运第一大港”的交椅上,煤炭吞吐量占环渤海港口煤炭吞吐量的比重为30.7%,高于秦港2.1个百分点,秦皇岛港从煤运第一大港下落到第二位。
4.唐山港口群竞争力度加大。
煤炭市场下行之下,同走大秦线的唐山各大港口努力争取本来就已经减少的优质资源;去年下半年开始,唐港铁路与迁曹线三港(国投京唐、国投曹妃甸港、京唐港)联手,出台优惠措施,通过“降低港杂费”,开展“量大优惠”,全力争取原属于秦港的货源,吸引用户市场。在秦皇岛港中转下水的山西华昱、朔州地方煤炭成为唐山港口争取的目标,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部分资源已经分流到其他港口,造成秦皇岛港资源进一步减少,库存下降。
目前,留在秦皇岛港中转的低硫优质资源减少,造成秦皇岛港进港煤车不足,最大运行能力达2.5亿吨的秦皇岛港已经不能实现满负荷作业,场存也出现急剧减少。
5.新开发资源难以起到替代作用。
面对港口之间激烈的竞争形势,秦港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开发市场。在部分内蒙优质资源分流的情况下,秦港与一些中小发运企业积极接洽,签订年度运输协议。秦港先后与苏美达等新开发的客户签订了专用设施港口作业合同。但大部分客户中转数量较少,年中转量在60-200万吨之间,但不足以弥补准混和伊泰的减量;加之部分新进港煤种能否牢牢占住市场,得到用户认可还需观察。
内蒙部分优质煤炭分流后,秦港很多泊位和场地出现闲置。但由于短期内,无法争取到市场销路好、用户范围广、实力雄厚的煤企来港口中转。造成秦港低库存成为常态化,而且到港拉煤船舶也相应减少,港口空泊现象屡见不鲜,煤炭吞吐量出现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