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节能低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节能低碳
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能源管理
发布日期:2016-05-18  来源:绿满江淮  作者:杨彦凯  浏览次数:198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相互合作的全球性、多边性、长期性的重大国际事务,涉及政治、法律、经济、能源等一系列战略政策调整。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0个缔约国代表一致通过《巴黎协定》,187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相关文件,共同做出承诺----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并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净零排放。我国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平方米左右。

积极落实碳减排的国际承诺对外可以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和制度性话语权,对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中国碳减排目标与能源战略调整相结合,探索中国能源战略调整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能源发展的金融创新。

1我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一)能源消费结构形势

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长期在65%~70%之间,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仅占20%~30%,从而造成我国单位能耗的排放因子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近年来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3.1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60%;天然气进口量59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2.2%;煤炭进口量2.9亿吨,进口依存度8.1%,由此可见,我国的自主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还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PM2.5等常规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match、地下水资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煤炭等化石能源消match费过快增长的趋势,使得国内资源保障和环境污染的承受力逼近极限。根据《BP2035世界能源展望》,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是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动力,但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能源推动力将逐步减弱。

\

注:(1)数据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October2015;

(2)中国数据中未包括香港特区和台湾省;

(3)为便于数据比较,均采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计量单位,石油消费以百万吨(Mt)计量,其他能源品种以百万吨油当量(Mtoe)计量换算。

(二)人均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总量

我国重型化工业比重偏高使得单位GDP能源消耗水平高。据统计,2000~2015年,全球排放年均增长7.6%而我国现今排放量已占世界的1/4,人均年排放量约为5.8吨,已超过世界人均排放水平。因此,在我看来,我国未来的碳排放空间都很有限,面临着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碳排放约束下的一次能源结构

在《巴黎协议》碳排放峰值的约束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能源,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来提供,因而必须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核电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不同的能源结构及其对应的能源成本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可持续的角度研究是否可以接受该能源结构,从而制定最优化的能源结构目标,切实达到节能减排。

2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能源战略调整方式

为了应对当今气候变化,中国能源发展急需作出调整,必须将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约束指标,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有效管理,大力推进能源低碳化,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一)实施节能与能源总量控制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中国未来基于科学产能和用能的能源需求总量的控制目标,2020、2030和2050年分别约为40亿吨标准煤、45亿吨标准煤和50亿吨标准煤。但从现状来看,我国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已经突破41亿吨标准煤。因此,必须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将其与GDP增速等指标并轨,共同纳入宏观经济考核指标。并且力争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亿吨左右。

(二)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是衡量能量利用技术水平和经济性的一项综合性指标。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0~2015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从5.2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0.669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能源效率的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建筑物能耗,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25%、对此亟待采取系列措施,一方面进行旧房节能改造,同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物能源使用效率。

(三)建立低碳能源路径

先进能源技术将成为国际技术竞争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高新科技产业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中国必须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加快建立低碳能源体系。

1.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大力发展、清洁利用非化石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2.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按照安全、绿色、集约的原则,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大力推行“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的替代策略。天然气和石油作为优质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中比重较低,且对外依赖程度过高,因此应大力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等气体能源,运用于发电、供热等领域,作为我国能源替代的重要支撑点。

3加快发展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广义的碳金融包括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环境金融衍生品。目前,国外的碳金融产品涉及复杂多样,日趋成熟,已形成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对此我国应加强学习借鉴,加快推进包括绿色债券、碳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创新,促进中国能源战略和低碳发展转型。

(一)开展绿色债券融资

国际市场绿色债券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我国与环保产业相关的债券规模已经接近万亿元,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债券几乎还没有。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迫切需要发行与之相适应的绿色债券,这既可以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又能减轻城市建设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增加长期融资以提高资金流动的安全性,满足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元化投资需求。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总结吸收国外绿色债券发行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背景下加紧研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绿色债券融资。

(二)加快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也称为气候交易所,是进行碳排放权(碳配额)交易的场所。我国第一个碳交易试点市场----深圳碳市场启动于2013年6月,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重庆等碳交易试点市场也相继开市。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一共容纳2000多家各类企业,涵盖数十个不同行业,每年发放碳配额总量约12亿吨,碳交易价格区间为每吨20元至每吨130元不等。七个独立的碳交易市场已经运行两年多,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宣布: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重点行业的碳排放。为此,理论届和决策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碳配额指标分配规则,尽快颁布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而通过中国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对全球碳减排和碳定价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