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煤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煤炭
补贴“诱惑”来袭 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提速
发布日期:2016-05-27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郭航  浏览次数:198

当前,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获得中央财政力挺。

进入5月份以来有关促进煤炭钢铁去产能的政策集中下发,各地方政府也立下去产能目标责任书,去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中央1000亿元专项资金对企业来说既是激励又是诱惑。

近日,财政部发文明确中央财政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专项奖补资金规模为1000亿元,实行梯级奖补。据了解,中央及部委已出台多份文件,涉及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等方面。同时,全国也已有十几个省份公布了去产能时间表。

梯级奖补 严格审查

据了解,此次专项奖补资金规模为1000亿元,主要支付给地方国企和央企(也可用于非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煤炭、钢铁行业分配比例按照需安置职工人数比例确定。按照前期一共安置180万职工(煤炭130万,钢铁50万)来计算,用于煤炭行业的专项资金规模约为720亿元,地方和中央企业分开核定和使用。按此计算,员工安置资金中财政负担平均约5.6万元/人,假设地方按照1:1配比,员工安置补偿或达12万元/人。

需要指出的是,专项奖补资金并非一次性拨付,而是分为基础奖补资金和梯级奖补资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奖补资金占资金总规模的80%,分配因素包括化解产能任务量、安置职工人数、困难程度,权重分别占50%、30%和20%。梯级奖补资金占资金总规模的20%,和各省份、中央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量的省份、中央企业,按基础奖补资金的一定系数实行梯级奖补。

“钢铁、煤炭行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钢铁、煤炭行业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而中央财政的奖补资金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激励,有利于去产能的加速进行”。中国能建华东装备镇江设备公司项目经理聂光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在审查机制上,省政府及央企需分别签署目标责任书,每年5月30日前申请预拨奖补资金,多退少补,保证资金用到实处。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蒋震指出,化解产能过剩要将市场手段和财政手段结合,建立甄别机制。对于能否盘活或者结构升级的产能,用财政支持、市场主导的办法去化解;对无法盘活的产能,财政资金要支持劳动力顺利转岗,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要建立完善资金分配程序,明确化解产能的绩效目标,并严格绩效目标评价过程,按照绩效目标落实情况来兑现。

“财政补贴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运用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评选、发放中出现了监管不力,导致财政补贴被许多单位和个人视为‘唐僧肉’,以至于催生了大量骗补、套补的乱象。现在正处在去产能的重要时期,对于补贴资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审查机制,杜绝骗补的现象出现。”深圳国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忠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地方钢煤去产能目标超国家指标

在中央出台了去产能文件后,各地纷纷签订煤炭、钢铁去产能目标责任书,向国务院立下“军令状”。有媒体统计称,目前已有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重庆、青海等7个省份出台了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而上海、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政府已经审议通过具体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划定了1亿—1.5亿吨的钢铁产能压减目标,但目前地方披露的额度之和已经远远大于这个数目。以河北为例,河北省钢铁总产能约为3亿吨,占全国总产能约27%,要在未来五年内淘汰1亿吨产能。江苏则提出,到2018年底,压减钢铁产能1255万吨。加上贵州、辽宁等省份,各地方之和已经超过1亿~1.5亿吨的全国目标。

除了钢铁产能以外,仅仅在今年两会期间,山西就计划到2020年压减煤炭产能2.58亿吨;河北则提出到2017年,要减产4000万吨燃煤;内蒙古表示,未来3至5年关闭280处煤矿,涉及产能1.2亿吨。近期,多省份又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压减的目标。贵州计划用3至5年时间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江苏则提出,到2018年底,压减煤炭产能700万吨;重庆的目标是2~3年去煤炭产能近50%,煤炭产能要压减到2000万吨以内。

总体来看,地方压减煤炭产能力度也超过了国家的要求。仅山西和内蒙古退出产能规模就已经占到国家总目标(国务院要求3至5年时间退出产能5亿吨)的3/4,而上述6省份的压减规模之和已经超过5亿吨。

对于地方上报的去产能目标比较多,一位部委官员直言,“可能和争取国家的政策补贴有关。”

“地方大幅超过中央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补贴激励与诱惑。此前,财政部发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于5年共计1000亿元的钢铁煤炭化解产能配套资金如何分配和使用有了具体的说法。紧接着,财政部再发通知,中央财政拨付2016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76.43亿元。地方已开始了争夺国家政策性补贴的大战”。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市场人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有分析指出,按照现在地方报请中央批准的方案,去产能总计数量已经远远超出“计划要求”。中央提出在未来3年至5年内,煤炭、钢铁分别压缩5亿和1亿—1.5亿吨产能,这是政府依据实际市场供求关系安排的一个大致幅度。但现在看来,地方政府执行上存在过激之嫌。

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央相关预算及政策规模有限,不是地方所有上报的都能纳入去产能计划,中央会在地方上报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纳入去产能计划来逐步推进。

去产能需谨防“盲目过快”

前些年很多地方以能源为主来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内蒙古、山西等地。但从2012年开始,以煤炭资源为代表的能源需求放缓,这些产业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变为拖累经济增长的负能量,因此地方对去产能很迫切。

对于一些资源大省去产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各地方政府看到中央有去产能的补贴政策,就开始不顾实际情况,就为了获取补贴开始过度地去产能,这显然也是非理性的、不可取的。在去产能的问题上,不只是一个总量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地方经济支柱、产品品质、环境容忍等方方面面的总体布局——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范畴。 因此,一定要防止“盲目去产能”的现象出现。

有专家指出,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安置奖补资金与比拼政绩而产生数字亢奋,这并非没有根据的恶意揣测,而是依据已知事实与行政化去产能教训而作出的合理推断。去产能本是为淘汰过剩的落后产能,以便轻装上阵地转型升级,而这样的粗暴处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如果到后期去产能效果不佳,还可能出现数据造假注水。

去产能不是去行业。从中国发展阶段来看,煤炭、钢铁行业还将长期存在。当前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以及怎样适应中国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甚至创造一些新的需求。

去产能更不能流于喊喊口号、下下指标,盲目地用“数字”来比较,要有切实管用的机制。去产能效果怎么样,从大的方面看,是不是有好的机制,顶层机制上要有创新,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去调节,同时要给地方更大的空间去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