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电联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30年)》以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化工作安排,我会组织编写了《电力工业标准化 “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征求意见。
输变电方面规划中明确表示:
在特高压交直流方面。修订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制定±kV1000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标准。
在柔性输电方面。建立柔性直流输配电专业标准体系,启动一批重点标准制定。
在微电网方面。完善微电网标准体系。制定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安全和离网型微电网技术标准。
在继保方面。开展电网保护、发电厂保护、智能变电站、柔性交直流输电保护控制、新能源接入保护控制等方面的继电保护标准化工作。
在远动通信方面。引进IEC61850第二版标准和IEC62361《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长期互操作性》系列标准。制定电网工业控制系统、电力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安全标准。跟踪IEC61970标准,制修订DL890标准。引进IEC62325系列标准。
在电网调度方面。制定大电网仿真计算系列标准。开展主网倒闸操作、自动发电控制评价、自动电压控制性能评价等大电网实时控制与风险预警标准制定。开展清洁能源基础数据规范和在线评价、清洁能源预测评价、新能源优化调度及消纳的量化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开展市场运营信息规范、辅助服务市场的标准制定。完善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系统标准体系。开展智能变电站监控数据建模及接口规范、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远程维护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与调控中心一致性建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完善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电网设备运行监控标准体系。
相关内容如下:
电力工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一、电力工业“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电力工业是重要的能源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安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规模快速增长,发电装机容量从2009年底的8.74亿千瓦增加到2014年底的13.6亿千瓦,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从6.51亿千瓦增长到9.16亿千瓦时,水电装机容量从1.96亿千瓦增加到3.02亿千瓦,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从1759万千瓦增长到9581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从2.5万千瓦增长到2652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从907万千瓦增长到1988万千瓦。目前,我国火电、水电、并网风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从2009年底开始,我国电网规模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电力标准化工作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不仅对规范整个电力工业的技术行为、保证安全经济运行、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在促进国际交流、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1.电力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加快
五年来,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电力发展需求,加强标准体系规划和宏观指导,确定了以新能源发电、清洁发电、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以及电力生产建设急需为重点发展方向,树立以推动和促进电力技术进步为目标的电力标准立项指导思想,不断加快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五年来,共发布标准1073项,其中,行业标准958项,国家标准115项。批准计划立项共1509项,其中,国家能源局批准下达行业标准计划项目1225项,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下达国家标准计划项目284项。
五年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生物质能、核电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为促进风电、光伏新能源的接入,完成《风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标准修订。编制完成了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规划,形成包括77项标准和121项标准在内的特高压交流、直流标准体系,我国首个“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1000kV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014年3月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示范工程验收。编制了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开展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试点。初步建立起电动汽车充放电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完成了一批重要领域标准制定。
与2010年相比,标准数量增长近1000项。到目前为止,电力标准共有2413项,其中电力行业标准2031项,电力国家标准382项。
2.标准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归口单位,是标准化工作重要的技术组织。“十二五”期间,根据电力发展需要,新组建了电力行业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行业电力应急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电网用户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3个行业标委会和4个全国标委会。受国家能源局的委托,承担了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支撑单位工作,并负责风电运行维护、风电并网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目前,电力行业专业标委会已达38个,全国电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IEC中国技术归口单位13,标准化工作委员会1个。
3.电力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五届理事会期间,积极开拓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增强话语权。先后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委员会(IEC/TC115)、智能电网用户接口项目委员会(IEC/PC118)、可再生能源并网分技术委员会(IEC/TC8/SC8A)、特高压交流系统委员会(IEC/TC120),非传统配电网/微电网系统评估组(IEC /SEG6)。在特高压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等领域有16项国际标准提案得到了批准,并由中国发起并作为起草召集人。
4.电力标准英文版体系初步建立
支持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电力标准翻译成英文是五届理事会期间的重点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支持中国企业在国外工程建设中使用我国标准,减少技术贸易风险,同时也带动我国技术的输出,增强企业竞争力。经过多年努力,到目前为止,火电、水电、光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施工规范共133项标准已经翻译完成,初步搭建起电力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体系,初步满足电力企业在国外工程建设中对标准的需求。
5.企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推进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五届理事会期间,组织多项重要电力标准宣贯、企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等工作。指导电力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三大标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及确认活动,“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已经深入电力企业。
2013年,电力企业标准《±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导则系列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014 年,电力企业标准《Q/GDW354-2009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等39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国家标准《GB /T20234.1-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4项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DL/T1121-2009燃煤电厂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工程技术规范等18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2015年,《新能源并网系列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获得做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提名,《电力行业职业卫生技术规范研究与应用》、《光伏发电站设计、施工验收规范》《暂态过电压测量与记录导则等三项电力标准制定及国际标准化》获得二等奖提名,《1000kV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火电厂节能环保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电网运行准则》获得三等奖提名。
(二)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电力标准“十二五”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电力标准化工作与电力发展和国家要求相比还有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电力标准化工作还不能满足电力生产建设快速增长的需要,每年有许多标准不能纳入标准计划项目中;电力标准更新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标准标龄长;电力标准还不能及时反映日新月异电力科技进步,与电力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国际标准化工作还不能反映我国电力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组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需求
(一)能源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大于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要放开电力价格,制定能源消耗强制性标准,建设“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此,在“十三五”期间: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要“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继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积极支持光热发电。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目。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积极开发沿海潮汐能资源。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采用新技术发展煤电”。
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要“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能源节约,要“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二)电力体制和电力工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电网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核电、新能源在全国发电装机中的占比将进一步加大,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网络初步形成,电力体制改革后用电侧将逐步放开,配电网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若干条输电通道将建成投运,一带一路带动我国电力技术和装备实现走出去。这些都对电力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是 “着力推荐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着力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夯实创新优化能源系统,着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7万亿千瓦时,发电装机20亿千瓦,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55%以上,火电平均煤耗下降到每千瓦时310克标准煤,电网线损率下降到6%左右,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力争实现超低排放,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能源价格改革、能源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2.《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
规划到2020年,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1)在大型风电技术方面,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深入开展海上典型风资源特性与风能吸收方法研究,突破远海风电场设计和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
2)在生物质、海洋、地热能方面,突破先进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技术,建设兆瓦级海洋能示范电站和兆瓦级干热岩发电和地热综合梯级利用示范工程。
3)在高效燃气轮机方面,开展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全面实现燃气轮机关键材料与部件、试验、设计、制造及维修维护的自主化。
4)在先进储能技术方面,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研究面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应用的物理储能技术,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应用的储能技术。探索新概念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
5)在现代电网关键技术方面,掌握柔性直流输配电、直流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高压海底电力电缆关键技术;研究现代电网智能调控技术,开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突破电力系统全局协调调控技术,并示范应用;研究能源大数据条件下的现代复杂大电网的仿真技术;实现微电网/ 局域网与大电网相互协调技术、源-网-荷协调智能调控技术的充分应用。
6)在能源互联网技术方面,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等技术;研究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智慧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
3.《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
规划指出,到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到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展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发展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新模式、发展智慧用能新模式、培育绿色能源灵活交易市场模式、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等是十大任务。
(三)标准化体制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将开始全面实施
2015年2月,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标准管理体制改革。3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改革精简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体系,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制定的标准体系,改革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国务院今年将《标准化法》修订列入配合改革的优先立法项目。
1.《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
规划将以“构建以标准化法律法规为基础,以标准体系、标准实施和监督体系为主体,以标准化技术基础体系、服务体系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支撑的国家标准化体系”为指导思想。提出“到2020年,国家治理的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有效满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标准需求”的规划目标。确定了经济治理、社会管理、生态建设、文化发展、行政管理等五大重大领域标准化工作重点,开展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和监督体系、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技术基础体系、健全国际标准化工作体系等五大重点任务。在规划中要求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并网、光伏发电站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核电、储能及生物质能、太阳能”等领域为国家标准化工作重点。
2.《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规划中将“火电机组超净排放和优化运行、燃气轮机、大型混流式以及低水头贯流式水电机组、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以及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四代核电技术、kV1000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低压直流设备”等电力装备作为需要突破的标准化重要领域。
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试点
2015年6月5日,国家标准委批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标委办工一[2015]80号),要求建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内部标准化工作机制,制定团体标准化工作文件,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等领域制定团体标准,组织实施团体标准,总结团体标准实施效果。2016年3月30日,中电联印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管理办法》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定管理细则》。
三、“十三五”规划
(一)“十三五”电力标准化工作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求,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本着“需求引导、创新驱动、协同推进、指导支持、引领提升”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和体系,加强科技与标准结合,着力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水平,为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增强电力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本原则是坚持需求引导、创新驱动、协同推进、指导支持、引领提升。
需求引导:围绕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需求,加大对节能减排、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标准研发;围绕组织机构建设,完善标委会组织体系;围绕提高标准质量要求,提高标准水平。
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向标准的转化,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企业应用一体化,提高电力标准技术水平和实际指导能力。强化标准实施、服务和应用,提高标准化效益。
协同推进: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初步形成中电联标准体系框架;加快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形成国家标准提供广泛技术支撑、行业标准完善自律发展机制,企业标准构建基础保障的电力标准化新型良好格局。
指导支持:指导电力企业三大标准体系建立,为企业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创造条件;继续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及确认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新颁标准进行宣贯,为标准的实施打好基础;继续开展对企业标准化岗位人员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与对标准的认知。
引领提升:继续申请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主动权,选派专家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决策;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了解国际标准化工作动态并积极反映中国的意见;开展电力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支持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电力国家、行业、团体、企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有效满足电力发展标准需求。标准化成果显著,全行业标准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和认同。电力标准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中国产品、技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标准体系不断优化,标准质量持续提高,标准制修订步伐不断加快,制定周期进一步缩小。
——重点领域标准竞争力大幅提升,节能环保、核电及新能源发电、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电力供给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每年计划立项300项左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调发展,基本满足电力发展建设需要。
——电力国际标准化更加扎实,重要标准中英文同期出台,国际标准提案与国内标准同步。
——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技术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标准意识更加浓厚。
——企业标准化更加深入,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深入企业。
(三)重点领域及重要标准
1.节能与电力需求侧管理
推进电力行业节能技术、节能改造等节能量的监测、计算、评估标准的制修订。制修订二次再热锅炉的设计、运行调试、设备维护、考核验收、技术监督等标准。制定火电机组节能降耗及能源消耗强制性标准。
加快完善电力需求侧领域标准体系,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系统、终端、接口、效果验证、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有序用电管理、需求响应、能效测评等方面的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修订节能低碳电力调度规范。
2.环保
制修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汞、环境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性能测试技术规范。制修订湿式电除尘器、电袋除尘器等环保设施的制造、安装、验收、技术评价标准。制修订节能、环保及新型介质等领域的电气化学标准。制订电力环保项目的后评价技术标准,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制定降噪、测试设备校准及系统间电磁兼容标准,制定中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电力系统中电磁兼容骚扰源限值和试验测量技术标准,制定电网在强电磁脉冲干扰下的影响程度评估标准。
3.火电
在大型超(超)临界机组方面。制定煤粉锅炉、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验收、运行、维护、监督标准。完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金属技术监督、阀门选用(阀门)以及机组水化学(化学)方面的标准。
在联合循环机组方面。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性标准和方法标准,包括联合循环机组调试、经济运行、设备监造、环保测量等方面的方法、标准和规范。制定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等清洁燃烧技术标准。
在高效燃气轮机方面。开展燃气轮机整机试验标准,形成燃气轮机试验、设计、制造及维修维护标准体系。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标准制定。
在火电建设与运行急需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燃煤机械、电厂化学、电气化学、火电建设标准体系,满足生产建设标准需要。开展火电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相关标准修订。制定发电机在线监测装置相关标准、现场总线、智能发电、数字化电厂技术导则。制定在特高压和大机组下的机网协调标准。开展燃气轮机可靠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完善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系列。
4.水电
在大坝运行方面。完善大坝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制修订涉及公共安全的大坝运行管理、安全监控、信息化建设、应急管理等标准,探索大坝退役(拆除)技术标准研制。加强标准英文版译审工作。
在水电施工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修订,制定高边坡施工、复杂地质条件地下工程、施工导流和截流等专项施工技术标准。加大标准英文版同步译审力度。
在水电站自动化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修订,在智能化水电厂水电厂集中监控智能化等方面开展标准制修订。加强标准英文版译审力度。
在水轮发电机及电气设备方面。完善标准体系。针对700MW级及以上水轮发电机组以及低水头贯流式水电机组制定设备监造、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加强标准英文版译审力度。
5.核电
完善核电标准体系。制定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以及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四代核电技术关键标准。制定核电厂常规岛老化和寿命管理、核电厂常规岛设备监造、核电厂常规岛再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标准。
6.风电
加快海上风电场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海上升压站等方面标准编制步伐。加强风电场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关键设备检修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重要标准。制修订分散式风电接入电网、并网检测标准,研究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标准。
7.太阳能发电及其他新能源发电
在光伏发电方面。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修订设计、并网等标准,制定运行维护、关键设备技术指标和检测要求等重要标准。
在光热发电方面。初步构建标准体系。制定槽式、塔式设计规范、运行规程等重要标准,全面参与IEC标准编制,并同步完成相关国家标准编制。
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初步构建垃圾发电标准体系。制定设计、施工、运行等关键环节重要标准。
在海洋能、地热能方面。结合兆瓦级海洋能示范电站和兆瓦级干热岩发电和地热综合梯级利用示范工程开展标准研制。
8.输变电
1)基础通用
在电能质量方面。研究制定基于61850的电能质量通信规约,制定低压有源滤波器、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装置等技术规范、检测规范和运行规范。
在可靠性方面。制定输变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导则。
在信息方面。制定图元图例元素、实时数据模型、数据仓库模型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电力行业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的内容深度及要求,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SDN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的电力应用进行规范,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在电力应急方面。完善应急标准体系。制定电力应急产品、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标准。
2)输变电
在特高压交直流方面。修订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制定±kV1000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标准。
在柔性输电方面。建立柔性直流输配电专业标准体系,启动一批重点标准制定。
在高压设备方面。开展电力变压器在智能组件、节能、绿色环保、状态诊断和检修、新型变压器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高压海底电力电缆、直流电缆、城市综合廊道内电缆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交流特高压串联补偿电容器、电容器装置标准以及直流特高压换流站交、直流滤波电容器及电容器装置相关标准。制定智能化、环保型开关设备及智能组件相关标准。修订金具和杆塔相关标准,制定新材料类产品标准。
在运行维护方面。完善输电线路、变电站、换流站带电作业标准体系。制定绝缘斗臂车等新装备标准和直流接地极线路带电作业标准。完善直升机、无人机、机器人巡视检修架空输电线路相关标准。制定特高压变压器、GIS的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技术标准。制定电力设备状态诊断技术标准。编制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现场应用导则,修订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制定电力安全工器具、电气安全设备及装置、配网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高电压安全标准。
3)配用电
在配电网方面。制定面向配电网单元规划、主动配电网规划及面向高电能质量用户的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完善配电网运营与管理、设备与技术支撑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围绕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开展35kV配送式变电站、35kV配电化技术、标准化智能配电台区、“低电压”综合治理、低压电网三相不平衡负荷在线换相、高过载配电变压器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制定直流配电系统标准体系,制定关键技术标准。
在用电方面。修订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技术导则、供电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智能用电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用能信息采集、用户能源托管、电能替代等业务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接口标准,制定能源服务商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接口标准。
在电测量方面。建立智能电能表可信性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智能电能表软、硬件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健全面向对象的智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技术标准,研究基于 IEC61850的新型智能电表通讯规约。制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制定低压宽带载波电力线通信、230MHz无线专网高速组网等技术标准。完善电能计量装置检验标准体系,制定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标准。
在电动汽车方面。修订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制定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系列标准,制定分散式充电设施安装、检测、消防、运行维护标准。制定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的互动系列标准。
4)继电保护、通信及调度
在继保方面。开展电网保护、发电厂保护、智能变电站、柔性交直流输电保护控制、新能源接入保护控制等方面的继电保护标准化工作。
在远动通信方面。引进IEC61850第二版标准和IEC62361《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长期互操作性》系列标准。制定电网工业控制系统、电力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安全标准。跟踪IEC61970标准,制修订DL890标准。引进IEC62325系列标准。
在电网调度方面。制定大电网仿真计算系列标准。开展主网倒闸操作、自动发电控制评价、自动电压控制性能评价等大电网实时控制与风险预警标准制定。开展清洁能源基础数据规范和在线评价、清洁能源预测评价、新能源优化调度及消纳的量化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开展市场运营信息规范、辅助服务市场的标准制定。完善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系统标准体系。开展智能变电站监控数据建模及接口规范、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远程维护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与调控中心一致性建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完善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电网设备运行监控标准体系。
9.储能、微电网、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
在储能方面。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关键设备技术要求、运行管理等标准的标准制修订。
在微电网方面。完善微电网标准体系。制定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安全和离网型微电网技术标准。
在智能电网方面。完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制定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下的电网智能调控标准。研究能源大数据条件下的现代复杂大电网的仿真技术标准。开展微电网/局域网与大电网相互协调标准。开展配电标准综合体建设。
在能源互联网方面。开展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能源互联网总则、概念模型、用例等系统级标准。制定能源路由器、互联网交易平台、数据平台等关键设备系列标准。制定数据接口标准和公共数据模型、智能电网和热、气、水、交通系统的交互类标。制定能源互联网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
10.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三五规划”要点及重要标准
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三五规划”要点见分报告1,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三五规划”重要标准见分报告2。
(四)国际标准化
“十三五”期间是电力技术快速发展和电力“走出去”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电力国际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采标工作,将国际上先进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将我国的技术和标准推向国际,实现标准“引进”和“输出”并举。
一是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继续向有关国际标准组织推荐中国专家,全面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做好高压直流、智能电网用户接口、微电网、新能源并网等秘书国工作,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要提出中国提案。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标准提案,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同时,也要重视在现有国际标准中提出中国技术方案,反应中国意见。
三是要做好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利用“一带一路”的落实,将电力“走出去”需要的电力标准成体系翻译成英文版,实现标准输出。
四是要发挥IEC技术对口单位作用,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
*带电作业标委会将推进我国特高压带电作业标准的国际化;
*电测量标委会将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促进新一代电测量领域的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电力电缆标委会争取在电力电缆光线测温系统、局部放电电缆状态评估等方面取得突破;
*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委会继续推动IEC61970-5565和IEC61970-556两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在《电力系统通用服务协议标准》、辅助监控设备统一数据格式、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等方面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
*供用电标委会将争取智能楼宇建设在可中断负荷应用管理和楼宇能源综合管理方面申报国际标准。
*电力应急标委会计划与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等国际组织建立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高压直流输电标委会将成体系开展柔性直流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智能电网用户接标委会做好IECPC118工作。主动参与IECPC118组织的技术规范、技术报告、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文件的编制工作。
*做好IEC/SEG6微电网系统评估组工作,开展分技术委员会申报工作。
*继续做好IEC/TC8/SC8A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分技术委员会工作。
*深入参与IEC/Syc1智能能源系统委员会工作,适时提出中国提案。
*电机标委会争取将机组检修和励磁系统检测相关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锅炉标委会计划开展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调试等方面国际标准工作。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争取政府部门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
加强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的沟通和协调,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促进电力“十三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发挥中电联行业协会作用,联系中电联会员单位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做好电力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面向提高技术标准水平和竞争力的标准化发展需求,围绕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建立科技成果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中电联会员单位科研项目成果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的结合机制。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的标准转化可行性评估,将研制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任务和考核验收指标。
(三)开展中电联标准化工作
“十三五”期间是中电联标准试点的关键时期,在做好电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要发挥团体标准的优势,将一些快速发展的电力新技术、电力行业特殊需要、国行标实施细则优先制定为中电联标准,有效增加标准供给,满足电力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发挥标准对电力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电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四)加强标委会组织体系建设
结合“十三五”期间电力技术发展和标准化需求,完善标委会组织体系建设,适时成立一些国家、行业或中电联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相关专业标准化工作。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融合,一些标委会的范围出现交叉融合现象,一些标准需要相关标委会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要发挥中电联的协调作用,探索相关标委会之间的协调机制,在标准体系建设、标准计划立项、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实现共同协商、分工合作的目标。
(五)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标准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训,特别是对中青年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积极参与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国电力创新奖评选活动。加强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培养我国担任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领导职务的复合型人才,实施标准化国际合作培训项目。
建立电力标准专家库,充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业力量。实施电力专业标准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遴选中电联会员单位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与标委会活动,建立电力行业标准化青年人才库。
(六)多方筹措经费支持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行业和地方各类配套资金和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电力企业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电联会员单位、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和各标委会秘书处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紧密协作配合,做好规划各项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实施。
(二)加强规划统筹落实
中电联会员单位、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和各标委会秘书处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订本单位、本标委会的实际,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配套。结合年度计划,制订各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与调整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工作,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管理机制。中电联将会同各有关单位,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跟踪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根据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变化,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和调整、优化,提高规划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