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合资组建的“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公司)在挂牌近半年后,原计划今年6月底前拿出国产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融合方案,但融合进程一直不及预期。
8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华龙一号技术融合高级专家审评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最终中核集团提交的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获绝大数通过票数。早在2014年8月,在国家能源局主导下,中广核和中核就签署了“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协议,将原先各自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和ACPR1000+两项技术合并为“华龙一号”技术。虽然名义上完成融合,但双方版本依然有差异,在海外推广技术时,两家公司仍是各自为政。
在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协调下,今年3月17日,双方共同出资的华龙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明确定位为“致力于持续融合与发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推动‘华龙一号’成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品牌”。
“融合方案是各个主要部分技术的融合讨论,也就是把两家的方案拿出来讨论后选一个用。”一位核电站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广核、中核以及华龙公司展开多轮沟通,技术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安全系统配置方面仍存在分歧,华龙国际公司为此通过召开独立评审会方式解决。
据悉,中广核的安全系统特征为三列能动,中核集团的特征则为二列能动+非能动。“在没有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其实很难说哪种技术谁优谁劣。”
“真正导致中核方案胜出的,是两个示范工程进展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以及中广核自身知识产权是否完全独立存疑”,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根据中核集团提供的资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6号机组进展顺利,而巴基斯坦卡拉奇2、3号机组的落地,进一步证明了“华龙一号”独立走出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