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已于10月1日开始实施。
据了解,新《条例》增加了“绿色发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两章,条文数量从原来的60条增加到91条,大部分条文经过了修改。该《条例》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推进绿色发展,突出源头防治,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体现社会共治,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是严格执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环保“十三五”规划突出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发展两条主线,明确了未来五年上海要完成的环保约束性指标和具体任务:即到2020年,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空间规模、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PM2.5年均浓度达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市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生态用地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煤以下,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
为保障环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上海市新修订的《环保条例》在污染防治上,在大气领域,推行绿色交通,完善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在水领域,强化水源地保护,太浦河水源地实施危险化学品禁运,禁止工业污水外运。
伴随新《条例》政策落地,上海港口绿色化建设也加快提上议事日程。而事实上,近年来,伴随着公众对于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在沿海城市,有关港航业污染、高耗能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话题的讨论络绎不绝。当前,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三大排放控制区已经规划设置完成;而早在今年年初,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海事局就联合下发了相关通告,对进出上海港的船舶燃油含硫量作出明确规定。
港口治污,船舶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港口企业本身也背负着相当大的责任。
在环境压力下,港口企业同样面临高污染业务转移或调整,预计未来港口区域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明显加大,但这些仅是投资性成本的增加。相比之下,经营性成本的增加对港口的影响更大。例如港口成本端刚性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创新成本、船舶大型化导致的改造与更新等成本上涨。然而,港口的收入端却增长乏力:集装箱业务量增长普遍下滑,产能增长快于业务量增长,造成供大于求。此外,由于政策约束和港口间竞争加剧,港口费率的上涨空间有限,集装箱码头正在产生规模增大但利润率下滑的问题。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大绿色港口建设投入能够带动港口产业升级;并且通过研究发现,绿色港口建设不仅仅可以降低港口污染,保护港口环境,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兼顾港口效率,只要合理布局,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效低耗的绿色港口之路。
无论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前,我国港口发展本位主义突出,各大港口都想做大做强,港口间组合发展效应较差,设施重复投资问题突出。对此,港口区域一体化似乎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既可使港口区域经济效应得到提升、内部竞争趋于合理,又减少了内耗,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