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
节能低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节能低碳
发展循环经济 探索脱贫新路
发布日期:2016-12-1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季昆森  浏览次数:182

       脱贫攻坚既要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又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以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因此,必须把推行循环经济与脱贫攻坚融为一体,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协同推动。

       安徽省阜南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该县在脱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脱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累计解决26万人就业,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3%,其中属于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要求安全、优质、健康、环保、节约、高效。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把循环经济做成产业,实现产业脱贫。

       依据上述原则,阜南县大力发展安全优质蔬菜产业和健康养殖,以种养结合促脱贫。阜南县会龙镇年复种各种蔬菜近7万亩,产量2亿多公斤,产值4亿多元。其中仅辣椒产业,就带动6300多户16500多人就业,人均纯收入20000元以上。该县还积极发展农村文化艺术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杞柳资源发展柳编工艺品生产。目前,已有80个专业村、10余万人从事柳编工艺品生产,柳编加工、营销企业达到100多家,年销售额31亿元,年出口创汇2.6亿美元。并且,柳编工艺产品由过去的用杞柳编织发展到现在用各种草、藤、竹、木、塑、铁以及各类边角废料、树枝、树皮、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这种典型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使得资源产出率高、劳动就业率高,真正起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注重提高资源产出率、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阜南县通过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拉动贫困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等做法,助农脱贫成效显著。到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49万亩,各类林产品经销加工户发展到153家,林产业带动3880户1.07万人脱贫。走农林复合经营、立体种植、集约经营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6亿元,从业人员14万余人。

       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经济,不能把循环经济只局限在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上,而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把生态环境当作重要资本,善于做好“经营生态环境”文章,要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地用地”转向“靠山养山,养山吃山;靠水养水,养水吃水;靠地养地,养地用地”。

       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以前,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经过深入分析,阜南县发现,这些地方不能种粮食,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于是,从2001年开始,两洼群众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通过杨树板材加工解决5000人就业;发展柳编加工解决40000人就业;造林、种草、发展经济作物等解决17万人就业;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鸭、鱼、养珍珠,解决45000人就业。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可以说是一个经营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作者为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