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保局3日发布2016年空气质量状况,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9.9%,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指AQI指数为1级优、2级良),较2015年增加12天,2016年“重污染”39天(指AQI指数为5级重度污染、6级严重污染),较2015年减少7天。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与2015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8.6%、4.0%、9.8%、9.9%,同比均有所改善。
空气质量AQI指数为5级、6级的“重污染过程”对PM2.5年均浓度贡献达3成。PM2.5主要来自燃煤、机动车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
据了解,2016年,北京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远优于国家标准(6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PM10年均浓度为9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31%;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09%。
自1998年北京市系统治理大气污染以来,二氧化硫年均值累计降幅86%,二氧化氮在波动中逐渐下降,累计降幅32%,受沙尘、采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PM10,累计降幅43%。2013年以来,北京市PM2.5浓度累计降幅19%。
据分析,多种污染源中,机动车仍为“心肺之患”。张大伟说,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等污染排放,二氧化氮正成为北京市非采暖季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空间分布特征为“城区和南部地区浓度较高”,且“交通监测站”的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城市环境站”的1.5倍,反映了机动车排放对二氧化氮抬升的贡献。
“从‘交通监测站’一天的变化规律看,二氧化氮值呈现两个波峰,6-9点,17-20点,印证了机动车是北京市二氧化氮最主要来源之一。”张大伟说。
北京市环保科学院副院长石爱军介绍,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一次排放,得益于减煤措施、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北京市目前年燃煤消费量控制在1000万吨,能源占比约为14%,人均燃煤消费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2016年北京市采暖季、非采暖季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为17微克/立方米、7微克/立方米,与南方非采暖城市相当。”石爱军说,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增加明显,人均消费600-700立方米,是全国水平的6-7倍,但与发达国家人均2000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量仍有距离。
从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多年变化趋势来看,“在波动中下降”是空气质量改善的基本形态,趋势是明显的,但气象地理条件、能源消费、人口数量,使得改善的过程又是循序渐进的。
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指出,全年极端有利、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占比天数,分别约为10%、共计20%,这部分属于“看天吃饭”。2016年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刨去“看天吃饭”11微克/立方米,日常减排会针对62微克/立方米下苦功夫,改善程度是缓慢的,从量变到质变是漫长的过程。
张大伟说,如要彻底消灭空气重污染,根本在于大范围区域内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使其与区域环境容量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