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雾霾问题,北京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机动车排放,还有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监管等。
目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如果北京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目标,保定、廊坊得达到65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
北京要达到“大气十条”提出的2017年“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还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京津冀协同治霾如何推进?《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贺克斌说,“大气十条”提出了两条核心指标,到2017年,一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二是“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6年7月份,中国工程院发布评估报告,评估了2013年到2015年这3年的治理情况。以我们目前的判断,完成第一个降幅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是可以达到的;难点就在于北京实现“60微克/立方米”的控制目标。
从2013年到2014年,北京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到了85微克/立方米左右;从2014年到2015年,北京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到了80.6微克/立方米左右。每年平均降低5微克/立方米。2016年,北京加大了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力度,通过农村取暖煤改电工程,加强了散煤治理,通过一系列努力才把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到7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一般是浓度高的时候降得快,越往后越难降。以前每年降低5微克/立方米,现在每年降低10微克/立方米,从5个5个的降,到10个10个的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2017年要达到“大气十条”提出的“60微克/立方米”控制目标还有比较大的困难,需要继续努力。
从全年的雾霾浓度分布来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时间范围难度是在秋冬季节,空间范围难度是在北京南部跟河北之间的这个区域。一旦进入秋冬季节,开始燃煤供暖,加上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秋冬季节的散煤燃烧污染对雾霾形成的贡献度占到一半;其他季节都是工业污染排放因素超过一半。
贺克斌说,前一阶段的气象条件确实给治理雾霾制造了很大麻烦。比如2016年12月份那次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很长。网民调侃说驱散雾霾只能靠“等风来”,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天上、在大气层里不断累积的时候,只能等下一个气象过程,通过刮风、下雨、下雪来清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要预防污染物持续形成,只能通过源头减少排放。
要解决雾霾问题,北京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机动车排放,还有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监管等。相比而言,目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由于地域原因,北京处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工业污染地带包围之中,所以周边省区市必须协同治理雾霾,把污染一起降下来,北京才能控制住PM2.5浓度。如果周边地带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在80微克/立方米左右,那北京就很难完成“60微克/立方米”的控制目标。因为大气是流动的,所以在周围空气污染都很高的情况下,北京不可能独善其身。
如果北京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目标,保定、廊坊得达到65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要形成联动机制,不光北京自己要努力,北京还应该是京津冀的“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努力。
有人说雾霾治了半天没有效果,其实不是这样。一是确实有效果,以上数据都显示这几年空气污染都在下降,要有信心;二是确实还有难度,不是一两天就能治好,还得有耐心。当然,用不了像洛杉矶那样花50年时间,我们估计大概需要十几年时间;现在已经干了3年,接下来需要的是继续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