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计数据
国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数据 » 数据中心 » 国外
欧盟出台政策要求到2030年40%的低碳技术在本土生产!
发布日期:2023-04-06  浏览次数:2950
       Carbon Brief网站发表文章,题目是:How the EU wants to race to net-zero with ‘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 欧盟如何通过“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实现净零排放)。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和改革,构成了“绿色产业计划”。根据新计划,到2030年,欧盟至少40%的低碳技术——从太阳能电池板到热泵——需要在其境内生产。这是对中国在低碳行业的主导地位以及去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宣布对低碳技术补贴的明确回应。

欧盟委员会表示,为了与竞争对手较量,欧盟成员国需要减少“繁文缛节”,结束“过度”的官僚主义,加快净零项目的实施,并呼吁增加低碳经济“关键原材料”的生产。为此,欧盟委员会放宽了成员国可以向低碳企业发放资金的规定,为与其他国家的补贴竞争铺平道路。

为什么欧盟制定绿色产业计划?

2022年8月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IRA),包含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措施,如低碳能源和电动汽车的税收减免。该法案最初引起了广泛赞誉,许多人将其描述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家气候行动的里程碑式时刻。然而,到2022年秋天,人们意识到IRA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工业和商业,甚至助长全球“清洁能源军备竞赛”的紧张局势。IRA规定只向大部分或全部在美国经营的公司提供慷慨的补贴,这相当于“绿色保护主义”,会损害其他国家。

中国目前是全球领先的低碳能源技术供应商。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和电池等技术方面拥有至少60%的制造能力,并占电解槽制造的40%,还几乎垄断了许多对低碳技术至关重要的矿物的生产。
        欧盟委员会已经公布了其绿色产业计划的首批细节,旨在“确保欧盟在快速增长的净零技术领域的工业领先地位”。该计划包括四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建立一个“更简单的监管框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正在提出一项新的《净零工业法》,以“确定净零工业产能的目标,并提供加快部署的监管框架”。《净零工业法》将得到《关键原材料法》的加持,以“确保有足够的机会获得这些材料”。

——第二个支柱是“加快对欧洲清洁技术生产的投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希望修改其国家补贴框架,以增加对低碳技术的支持。欧盟委员会还承诺为现有资金用于低碳项目提供便利。

——第三个支柱是确保向净零的过渡创造新的高技能工作岗位。

——第四个支柱是确保任何绿色贸易都是“在公平竞争和开放贸易的原则下”进行。

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目标是什么?

拟议的《净零工业法》重申了欧盟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到2030年将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55%。拟议法案设定了一个“总体基准”,即确保到2030年,欧盟内部至少40%的低碳技术需求由本土制造业满足。40%的基准代表了“在战略净零技术和整个能源系统中实现高弹性的总体政治雄心,同时考虑到以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追求这一雄心的必要性”。

具体而言,这一目标适用于八项“战略净零技术”清单,其中不包括核能。这八项技术是:

太阳能和光热

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

电池和储能

热泵和地热能

电解槽和燃料电池

可持续的沼气/生物甲烷

碳捕获和储存(CCS)

电网技术

欧盟如何获取“关键原材料”?

欧盟将“关键原材料”定义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但与供应相关的高风险的金属和矿物。许多对净零转型至关重要,包括用于电池的锂和用于风力涡轮机的铜。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对这类材料的需求将翻两番。

根据柏林DIW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0年,欧盟定义为“关键”的30种矿物中有一半100%依赖进口。《关键原材料法》旨在提高欧盟国内产能、使其贸易伙伴多样化、监测未来风险以及提高关键原材料使用的“循环性和可持续性”。欧盟委员会建议通过对涉及采矿、加工或回收的“战略项目”给予特殊处理来迅速扩大规模。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与“值得信赖“的资源丰富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在这些国家可以支持“战略项目”,保证欧盟的供应,同时保持“互利”。

欧盟绿色产业如何获得融资和补贴?

绿色产业计划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加快欧洲清洁技术生产的投资和融资”,欧盟委员会放宽了对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项目的国家补贴的限制。这可能预示着一场“补贴竞赛”,因为成员国政府现在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向低碳技术注入数十亿欧元,以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竞争。此举被视为欧盟的“范式转变”。传统上,欧盟对国家补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以防止成员国之间进行补贴竞争。然而,欧盟现在允许成员国在2025年底之前将资金用于“向净零产业过渡所需的措施”,以防止产业逃离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