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上看,用户侧领域对装机占比最大,为50%,项目比较集中在海岛、偏远地区、工业园区、低碳城镇等领域,可再生能源并网和电动汽车分列二、三位,分别达到27%和13%,前者主要集中在风电储能领域,后者集中在光储式电动车充换电站、V2G应用、需求响应充电以及动力电池等二次利用上。
《白皮书》预计,尽管我国储能产业还处于产业初步发展阶段,仍处于“技术推应用、应用推政策”等艰难倒逼发展模式上,但是在未来储能商业化道路最值得关注的四个领域分别为:“光伏+储能”模式、需求侧管理、调频辅助服务和电动汽车。
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装机规模上,美国、日本均走在中国的前列。截至2014年底,美国已投运储能项目95 个,装机规模超过357MW。日本在装机规模上位居第二,接近310MW,而国内储能在电力系统装机规模为84.4MW。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 装机容量的攀升,储能如何“追的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脚步,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从储能国际峰会上采访获悉,在储能早起发展中,没有出台补贴政策成为 储能发展的拦路虎。
怎么补?补给谁?补多少合适?
“没有国家的扶持和政策的补贴,跟燃煤 发电这样的“壮年”相比,储能还只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虽然业内人士都认识到储能在电网的削峰填谷、改善电能质量、解决弃风弃光等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一旦投入储能装置,面临的问题谁为高昂的储能成本买单?发电厂、电网公司还是用户?理不清这个问题,储能也只能停留在示范阶段。” 在6月3号举办的2015年储能国际峰会上,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储能研究中心主任陈海生指出。